游戏百科

朱元璋的矛盾性格

历史上的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其性格都是矛盾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他自信但又自卑,他有情有义但又残忍至极,他宽宏大亮却又心胸

历史上的许多大名鼎鼎的人物,其性格都是矛盾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他自信但又自卑,他有情有义但又残忍至极,他宽宏大亮却又心胸狭隘。

朱元璋1329年出生于安徽凤阳的一个佃农家庭,在他的童年时代,天灾不断,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童年生活可谓是处处艰辛。在他17岁的时候,淮北先是遭遇千年大旱,后又是瘟疫盛行,他的父母以及长兄都病死了,只留下他孤苦伶仃一人,于是他只得出家为生。在寺庙中修行了8年之后,他瞅准时机投奔了郭子兴。经过16载的艰苦奋斗,1368 年,朱元璋称帝自立,创建明朝,建元洪武,实现了真真正正的草根逆袭。朱元璋也与许多古代的帝王相类似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他自信但又自卑,他有情有义但又残忍至极,他宽宏大亮却又心胸狭隘。

自信与自卑并存

《大明皇陵碑》中记载有:“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友 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祥。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非?亦奋臂而相戕!智者为我画计,且祷阴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神乃阴阴 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 不妨,即起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少顷获释,身体安康。”

朱元璋在创业初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自信。朱元璋虽然在皇觉寺当和尚,但是他一直是在韬光养晦。他对现状是不满意的,对自身的能力也很有信心。所以他找准机会头投奔了郭子兴。没过多久凭借自己出色的才华,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认可,并且成为了郭子兴的女婿。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掌握了这支武装力量,有了自己的根基。

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写道:“群雄之强盛诡诈,至难服也,而朕已服之; 民经世乱,欲度兵荒,务习奸猾,至难齐也,而朕已齐之。”对于自己能够励精图治开创帝业,朱元璋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然而即便已经成长为一代帝王,早年的悲惨的童年经历。使他产生的自卑感依旧无法消除,成为了他人格中的一部分。

所以纵观洪武一朝,你会发现忌讳颇多,文字频频发生。因为做过和尚, “僧”“生”“光”都之类的词语都不可提及;“贼”和它同音的“则”也会迎来灭顶之灾。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其奏折上有一句“作则垂宪”,就是因为“则”字犯了忌讳,而被诛。《翦胜野闻》记载了朱元璋有一次微服私访,在路上看到一个灯谜:上面画着一个女人怀抱着一个西瓜并骑在一只马蹄很大的马匹上。结果朱元璋回去之后就找人把做这个灯谜的人给处死了。刑部官员非常不解,经过一番思索才想到:“马蹄大被认为是嘲讽讽马皇后脚大,而怀抱西瓜是暗示朱元璋、马皇后为淮西人,因为“怀”与“淮” 同音。”

正如阿德勒所说:“自卑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争取优越感。虽然这样争取不是针对解决真正问题,而避开问题以来缓解自己的紧张。”而文字狱正是朱元璋内心自卑的表现。

吴晗先生也曾经说道:“朱元璋出身寒贱,内心深处怕被知识分子所讥刺。在创业之初,不得不仰仗这些有识之士。然而等了到天下大事已定,便吹毛求疵,大兴文字狱。“在胡惟庸与蓝玉案中,所杀的几万人中,大部分都是属于智识分子,凡是和朱元璋稍有瓜葛的也都不得善终。

薄情寡义与至情至义并有

朱元璋在创业过程中,主要以李善长、徐达为首的淮西集团以及“浙东四先生”的浙东集团为他出谋划策,东征西讨。平定天下之后,先是削弱了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的势力。随后又将李善长、徐达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也一一剪除。对这些开国功臣朱元璋可谓是毫不留情。但是朱元璋对于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却又宽容有加。其中解缙在李善长被诛杀一年后,写了篇《论韩国公冤事状》,里面极言为李善长辩解。然而朱元璋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称赞他:“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 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而且作为一代君主,朱元璋一生只有一个妻子,那就是马皇后。马皇后每次争战都追随朱元璋,真的可谓是与其共患难,历经艰难险阻。朱元璋对马皇后也非常感激。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明确规定内宫不得干政,然而他却多次向马皇后请教意见,并且积极采纳。在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痛哭流涕,此后再也没有立后。可见对这追随自己一生的妻子是非常感激的。对比李善长、徐达等淮西干将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见朱元璋确实是非常矛盾。当然李善长徐达等人功高震主,对皇权造成了影响。这也是将其剪除的最大理由之一。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养子——沐英,却是称赞有加。沐英8岁的时候便跟随朱元璋,为其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册封他为西平侯,令他独自一人镇守云南。令一个异性王独守一方。,可见朱元璋对他的信任。

而且在沐英死后,还越级追封为黔宁王。这种情况是极为少见的。所以仅从片面说朱元璋是薄情寡意,残忍至极,又显得非常的不合理。因为他对马皇后的钟情,对一个异性王却有如此信任。这又体现出了他有情有义的一面。

宽宏大度与心胸狭窄同生

朱元璋曾说过:“予思英贤,有如饥渴,方当广揽群议,博收众策,共成康济之功。”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就帝业,与他待人待物上的宽容大度息息相关。淮西集团为首的武将,为他东征西讨;浙东集团的文官,为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佛教人士为他检举百官,道士尼姑为他涂上神秘色彩。不仅用北方人,还用南方人。可以说是不管是儒生、道士、和尚、蒙古人、色目人,还是什么三教九流,能用之才都被他收入囊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朱元璋可谓做到了极致。

此外朱元璋用人还能做到:扬长之短,避其之短。徐达、刘伯温、李善长、常遇春等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朱元璋都将他们一一安排到最合适的位置之上,极致发挥木桶效应。

真正的做到了:“因材而授职,譬如良工之于木,大小曲直各当其用,则无弃材,夫人亦然,有大器者或乏小能,或有当小能者不足当大事,用之者在审察其宜耳。”

而且他用人还非常大度,不计前嫌。元万户元帅纳哈出,两次被俘后仍被封为海西侯。在攻克滁州后,朱元璋下令凡是所得之物,均分给士兵,毫无保留。平定天下之后,总计封分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亘古未有之。

虽然朱元璋心胸宽广,不计前嫌,但是在他的性格中又有着心胸狭隘的一面。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几乎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被杀四万多人,空印案和郭桓案被杀七八万人。四大惨案几乎将开国功臣赶尽杀绝。即便是已经激流勇退的刘伯温也难逃一死。就连他的义子朱文正、李文忠就因为亲近儒生,礼贤下士,朱元璋就觉得他们有争夺皇权的野心,将他们活活鞭打致死。

吴晗先生说道:“从开国元勋到列侯裨将、部院大臣、诸司官吏再到州县胥吏、进士监生、经生儒生、 富人地主、僧道尼姑、以致亲侄儿、亲外甥,无人不杀, 无人不可杀,一个个的杀,一家家地杀,有罪的杀,无罪的也杀。”

就连在于藩属国朝鲜上面,朱元璋也制造“表笺之祸”,以至于朝鲜使臣把出使大明视为“不归路”,导致外邦没人敢以书信的方式进行朝贡。严重破坏了当时大明朝与外邦之间的关系。

甚至底下的人直言谏言也遭到朱元璋的大肆屠杀。张来硕认为将已婚的女子再纳入宫中,似乎不太妥当,结果朱元璋直接下令将其绞杀。叶伯巨以天象有变向朱元婉言谏言:现在的刑法过于苛刻,民不聊生,朱元璋大怒,直接将其交于刑部,死于狱中。如果只读这段历史,朱元璋可谓残暴不仁。

朱元璋甚至还大搞文化专制,他令人删除了《孟子》《节文》其中的 88 章,而《孟子》足本总共也就260章,足足删掉了其中的1/3内容。而删除掉内容大多是:关于歌颂尧、舜、禹禅让的高风亮节;关于君主要尊敬贤良;关于如何体察民情,减小刑罚。朱元璋认为这些对他的皇权统治都是不利的。因此命令文官将其全部删除。

朱元璋就是这样集矛盾于一体的一代帝王。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由于童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长期无法走出自卑的影响。然而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成长为一代帝王,自信也就与日俱增。他宽宏大量,求贤若渴,从而使他能够平定天下,成就帝业。而在成就帝业之后,哪个皇帝不是想着要千秋万代呢?那就势必会杀戮功臣,只不过属他做的最狠,但是也在合理之内,预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