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村姑陈:几十块的红茶又香又甜,比几百块的还好喝?你喝的是香精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昨天下午,去一家熟悉的茶馆坐了坐。午后店里人不算多,到的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昨天下午,去一家熟悉的茶馆坐了坐。

午后店里人不算多,到的时候,老板正在招呼其他客人。

点了一泡常喝的正山小种,熟门熟路地在靠窗的位置坐下。

茶馆这样的地方,只要不是包间,邻桌的谈话总能隐约听到。

社牛一些的人物,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凑到一起聊两句也是常有的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喝茶本来也讲究一个自在随性。

刚喝了两泡茶,店里又进来两位客人,看样子是朋友,相约来喝茶。

老板应他们的要求,泡了一款红茶招待。

其中一位客人尝过之后赞不绝口,当即表示要带一些回去。

可他的朋友却不以为然,直言道:“喝着是不错,但有点贵了吧?我几十块一斤的红茶,又香又甜,跟这个比也差不多,你喜欢我送你。”

声音不大,但周围人都能听到。

茶馆里一时安静下来,村姑陈替人尴尬的毛病又犯了。

类似的话,实在听过太多次。

几十块钱一斤,还又香又甜的红茶,真能比得过上千元的红茶吗?

又有多少人,被这廉价的“香甜”蒙蔽了双眼,看不透背后的真相?

《2》

几十块一斤的低价红茶,往往是加糖、加香精的重灾区。

单加香精,可能达不到“又甜又香”的标准,还得加糖才行。

加了糖的红茶,也可能会同时加入香精,以便提升整体风味。

反正,都不是好茶。

买不到优质原料的茶商,或是为了追求利润,故意节省成本的茶商,用的都是品质低端的茶青。

那些劣质茶青,大多来自环境一般的平地茶园,也可能是夏茶,或者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茶。

品质太差的茶青,做出来的茶大多滋味寡淡,甚至带有明显的酸味、杂味。

加糖、加香精,就是掩盖这些缺陷的常见手段。

加了糖的茶,在经过烘干时,糖分经过高温,会发生焦糖化反应,产生一种类似焦糖的香气。

这种香气,再加上糖本身的甜味,就会使原本劣质的红茶变得“又香又甜”。

不懂红茶的人,很容易被这种表面的香甜迷惑,以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

然而,这些茶不过是裹着糖衣的炮弹,外表甜美,内里却很劣质。

长期饮用添加了糖和香精的茶,不仅会在喝茶的路上越走越偏,还会给身体带来不小的负担。

《3》

真正优质的红茶,甜味来自传统的制作工艺,而非外在添加。

红茶是全发酵茶,制茶时,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

这类反应会使茶叶中的茶多酚大幅减少,糖类物质相对增加。

如此一来,红茶的苦涩味大大降低,甜味也变得突出。

这种自然转化出来的甜,是一种清爽、清雅的甜。

喝到口中,层次感丰富,好比山间清泉,清冽甘甜,回味悠长。

而不是糖水那般直白、单调的甜味。

产区好的红茶,例如武夷山桐木村的正山小种,因为茶树品种优良、生长环境优越,本就含有丰富的内含物质。

再加上制茶师精湛的工艺,自然能做出口感香甜的优质红茶。

这种甜是天然的、持久的,更是健康的。

《4》

喝茶要喝天然无添加的,才能喝到健康。

辨别红茶是天然的还是加了料,其实并不难。

正式冲泡前,不妨先用手指轻轻揉搓干茶。

如果感觉粘手,说明茶叶表面的糖分很多。

靠近鼻子闻一闻,大概率还能闻到一股糖浆的味道。

而正常的红茶,应该是干爽的,揉搓起来不仅没有粘腻感,还会留下淡淡的花果香,自然清新。

加了糖的茶,闻起来甜味明显,喝起来也甜得发腻。

这种甜腻味,对喝惯了清茶的茶友来说格外明显。

茶汤咽下之后,喉咙大概率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好像被什么东西糊住了,很不舒服。

天然的红茶,甜味是清甜的、爽口的,回甘生津感强烈,喝完喉咙也是润泽的。

若对自己的味蕾没有把握,茶友们也可以从茶叶的耐泡度下手。

加了糖或香精的茶,一般都不耐泡。

缺乏茶味物质的支撑,一般冲泡三、四道后,这些茶叶的甜味和香气就会明显减弱。

而优质的天然红茶,甜感和香气都是逐步释放的,七八冲后依旧风味不减。

如今的快消食品都讲究“0添加”,何况是每天都喝的茶叶。

为了健康考虑,茶友们还是远离那些添加茶吧。

《5》

很多外国的红茶包,都会额外加上糖和香精,专门做成水果味的茶。

之前朋友从国外带了几包回来,村姑陈尝过一些。

香橙味的红茶,就是浓浓的香精味,加上一点寡淡的茶味,实在喝不习惯。

中国人喝茶,自古以来就偏好清饮,追求的是茶之本味。

过度添加,对好茶而言是画蛇添足。

现在市面上的新式茶饮,加了奶、水果、糖浆等各种配料,也只能算作茶饮料。

真正爱喝茶的人,不会迷醉于这表面的“香甜”。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