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晓波 通讯员 张晶晶
全球仅存247只华南虎,洛阳市王城动物园便拥有64只,占比近四分之一。曾经“命悬一线”的濒危物种,如今在这座北方城市焕发生机。
近日,洛阳华南虎种群发展项目再度斩获国家级“种群发展最佳范例”称号,这一保护项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进洛阳市王城动物园,探寻这座城市与华南虎跨越40年的深厚情缘,以及一代代“虎爸虎妈”背后的坚守与付出。

王城动物园内的华南虎(动物园供图)
“南方虎”北上中原,安家洛阳
9月底的王城动物园虎山前,游客络绎不绝。三只华南虎在笼舍内从容踱步,眼神锐利、威风凛凛,即便隔着栅栏,也难掩“中国虎”的王者气场。
作为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华南虎被誉为“中国虎”,既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极度濒危”物种之首,其濒危程度甚至超过大熊猫。如今,野生华南虎已难觅踪迹,圈养种群成为其存续的唯一希望。
据中国动物园协会华南虎项目组数据,目前全球华南虎总数仅247只,而洛阳王城动物园饲养的华南虎数量达64只,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华南虎保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野外捕获的18只华南虎中,仅有6只有繁殖记录。如今全球所有圈养华南虎,都是这6只的后代。”王城动物园副主任刘兆阳向记者介绍,1985年,王城动物园从广州动物园引进雌性华南虎“花花”和雄性华南虎“华华”,就此开启洛阳繁育华南虎的征程。
然而,原产南方山林的华南虎,在北方生存繁殖并非易事。1985年至2006年,王城动物园虽先后饲养过9只华南虎,但因数量少、配对难,人工繁育始终是未攻克的难关。
“当时长江以北地区尚无华南虎繁殖成功的先例,我们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第一代饲养员,刘兆阳回忆,团队翻遍各种资料,借鉴东北虎饲养经验,一步步改造虎舍,把水泥地换成有起伏的草坡,延长光照时间模拟南方气候;饲料上,将冻肉换成新鲜牛肉,反复调试配比确保营养均衡,还专程赴南方动物园取经学习。

刘兆阳给小老虎称重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华南虎渐渐释放野性,从“很少发情甚至不发情”到形成规律发情,人工繁育的条件逐步成熟。2009年,雌性华南虎“妞妞”成功产下三胎幼崽,可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因种群数量少,近亲繁殖导致幼崽成活率低、抗病能力差,且虎妈妈母性不足,若放任不管,幼崽很难存活。
“我们当即决定人工育幼。”刘兆阳说,团队从调配专用奶粉、用棉签模拟虎妈妈舔舐促进幼崽排便,到精准调控育幼箱温湿度模拟野外环境,经过100多天的日夜守护,3只幼崽全部存活。这一突破,让洛阳成为全国人工繁育华南虎的“最北点”。
近年来,随着人工繁育技术日趋成熟,王城动物园的华南虎家族屡屡添丁,2017年至今,每年繁育数量均保持稳定,种群规模持续扩大。

刘衡给小老虎喂奶
研究生团队接棒“虎管家”:既当“铲屎官”,又当“研究员”
华南虎种群在洛阳的壮大,离不开一代代饲养员的接力付出。如今,守护这群“大猫”的是一支年轻的研究生团队。
“这是小薇、小九、小太……”指着笼舍里的华南虎,孙港熟练地介绍着它们的名字和性情。孙港研究生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养殖专业,已当了5年“虎爸”。

孙港正在给华南虎喂食
“毕业前我以为会做养殖技术研究,没想到一上班就来喂老虎。”孙港坦言,刚入职时既兴奋又紧张,每天跟着老师傅学习喂养老虎的每一个步骤,生怕漏掉细节。他的日常工作繁杂却关键:打扫虎舍内外卫生、准备精准配比的食物、观察每只老虎的精神状态。在老饲养员的带领下,孙港慢慢学会从老虎的眼神、步态中判断健康状况,半年后便适应了这份特殊的工作,如今对园内老虎的习性了如指掌。
“人工育幼的老虎性情温和些,常年喂养下来,叫它名字会有反应,看到人来就知道要喂食。”孙港强调,“但老虎终究是猛兽,喂食时必须严格遵守人虎分离规定,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刘衡是王城动物园动物管理科副科长,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兽医专业,他的工作更具专业性。在他的工作记录上,每只老虎的饮食方案都清晰明了:以牛肉为主食,搭配猪肉、鸡肉调节口味,还要添加骨粉补钙、维生素增强免疫力。
每天,他都会仔细检查华南虎的粪便,通过粪便预判健康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刘衡会立即处理。此前有老虎粪便中出现寄生虫,他及时在食物中加入驱虫药;还有一次,一只老虎行动不便,他检查后发现是指甲过长,便用药物麻醉后,迅速为其修剪指甲。

“换上工装,我们得是‘多面手’。 ”刘衡介绍,饲养员还要在育幼室、繁育基地等岗位轮换,熟悉每个环节的工作。记者了解到,和孙港、刘衡一起入职的还有几名大学生,他们是最年轻的“虎爸虎妈”,既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也带来专业力量。这种“经验传承+科学饲养”的模式,让洛阳华南虎种群始终保持健康状态。

从“养活”到“养好”,专家建议将华南虎打造成洛阳新名片
从最初引进的2只,到如今存栏的64只,华南虎在洛阳的种群不仅实现几何级增长,更在遗传管理、疾病防控、行为训练等领域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洛阳经验”。
“早期是解决‘能不能活’的问题,现在要攻克‘如何活得好、繁殖得优’的难题。”刘兆阳介绍,为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种群退化,王城动物园积极推动 “洛阳华南虎”走向全国,通过个体交流,助力上海、广州、苏州等地动物园的华南虎种群繁衍。
“每只虎宝宝的出生,都是一次生命的奇迹。”王城动物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积极探索建立华南虎繁育基地,持续优化保护技术,让“洛阳华南虎”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闪亮名片。

中国动物园行业资深专家、中国华南虎协调保护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原广州动物园蔡勤辉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华南虎保护历程充满曲折与不易。1995年,中国动物园协会成立华南虎协调保护委员会,30年来,通过加强种群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开展科学研究等措施,华南虎圈养数量有效增加,种群质量显著提升。
“洛阳王城动物园为扩大华南虎种群、保护物种多样性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探索出成功经验,对挽救极度濒危物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具有借鉴意义。”蔡勤辉建议,洛阳应继续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华南虎繁殖率和存活率;加强与国内其他动物园的交流合作,同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对华南虎保护的认知与支持。
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也指出,王城动物园华南虎种群数量稳居全国第一,是技术突破与坚守精神的共同成果,为挽救濒危物种作出重要贡献。从城市发展角度,他建议将“华南虎”打造为洛阳城市旅游新名片,深入挖掘虎文化与河洛文化、中原历史的情感联结,丰富文化内涵,赋能城市旅游发展;同时建议政府持续加大政策与资源投入,系统支持华南虎保护与研究,让这份珍贵的“虎资源”发挥更大价值。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谢景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