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据乌兰巴托2025年9月11日报道—— 由蒙古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古国家博物馆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联合开展的“蒙-韩”考古合作项目,近日在蒙古国肯特省巴彦-阿达尔嘎县杜尔利格纳尔斯(Дуурлиг нарсны)墓地取得重大突破:考古学家正在发掘一座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匈奴贵族墓葬,学界推测其墓主人极可能是一位匈奴单于。
本文由洛阳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斌先生编译,蒙刘斌先生慨允,授权刊发。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据乌兰巴托2025年9月11日报道—— 由蒙古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古国家博物馆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联合开展的“蒙-韩”考古合作项目,近日在蒙古国肯特省巴彦-阿达尔嘎县杜尔利格纳尔斯(Дуурлиг нарсны)墓地取得重大突破:考古学家正在发掘一座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匈奴贵族墓葬,学界推测其墓主人极可能是一位匈奴单于。
墓地于1974年由蒙古学者发现。1992年绘制地平面图,确认有299座匈奴贵族墓葬。2006~2011年连续发掘共发掘3座带墓道的方形墓、2座无墓道的方形墓、9座有椭圆形封石堆的陪葬墓。其中,1号墓为大型方形墓,石封堆长30米宽24米,墓道长达31米。出土随葬品有带托盘的青铜三足灯、铜鎏金马形装饰、野兽形宝石坠饰、嵌绿松石坠饰、木胎漆器.汉式铜镜、青铜镇、陶器等。2号墓出土的铜镜残片是王莽至东汉早期流行的博局纹镜。3号墓出土的铜镜为西汉前期流行的蟠纹镜,是所有匈奴墓葬中发现的流行年代最早的铜镜。由此推测,该墓地年代上限可能早至西汉中期左右。
目前正在重点发掘的160号墓葬长达77米,墓道约30米,石构面积达40×40米,预计墓深可达20米,是蒙古已知匈奴墓中规模前列的巨型墓葬。考古专家指出,该墓极有可能属于匈奴单于。
此次发掘由蒙古与韩国学者共同实施,参与人员约50人,所有经费主要由韩方提供。蒙古方面计划在遗址建设区域性博物馆,总投资约34亿图格里克(约6800万人民币),用于展示匈奴历史文化与杜尔利格纳尔斯考古成果,并拟将160号墓改建为露天博物馆。
蒙古国已于2024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将包括杜尔利格纳尔斯墓地在内的六处匈奴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计2026年7月将公布结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