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5 日,青岛市住建局发布《关于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的通知》,没有媒体造势,没有专家解读,这份文件却在环渤海楼市引发震动。从 "期房预售" 到 "现房销售",青岛正以 "试点先行" 的方式重构购房规则 —— 当购房者可以 "先验房后付款",当房企必须 "盖完房再卖楼",我们终于可以问:那个 "所见即所得" 的买房时代,真的要来了吗?
一、现房销售:一场颠覆行业规则的 "静革命"根据通知,青岛将在市北、李沧、城阳三区试点现房销售,首批涉及 12 个项目、约 8000 套房源。试点项目需满足以下条件:
• 主体结构完工:楼栋封顶且外立面、门窗安装完成;
• 配套设施完善: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接通,小区绿化、道路完工;
• 质量验收合格:通过五方验收(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单位)并取得备案证书。
这场变革的意义深远。过去 20 年,中国房地产的 "高周转" 模式建立在期房预售基础上,房企通过预售款快速回笼资金,购房者则承担 "烂尾风险"" 货不对板 "等问题。青岛的试点,正是要打破这种" 风险转嫁 " 的行业潜规则。
二、从 "开盲盒" 到 "看货下单":现房销售的三大价值现房销售对购房者的利好显而易见:
1. 彻底消除烂尾风险
在期房模式下,房企可能挪用预售款导致项目停工。而现房销售要求房企必须用自有资金完成建设,从根本上杜绝了烂尾可能。以青岛 "城阳未来城" 项目为例,购房者可实地查看房屋质量、小区环境后再付款,这种 "先验后买" 的模式,让买房更安心。
2. 避免 "货不对板" 纠纷
期房销售中,"宣传与实际不符" 是投诉热点。青岛市住建局数据显示,2024 年涉及期房的投诉中,"货不对板" 占比达 58%。现房销售则要求房企严格按照规划建设,购房者可现场核实户型、装修标准等,从源头减少纠纷。
3. 节省隐性成本
期房购房者需承担 "等待成本"(如租房费用)和 "风险成本"(如维权支出)。以一套总价 200 万的期房为例,若等待 2 年交房,租房成本约 6 万元。现房销售则让购房者省去这些开支,实现 "即买即住"。
三、对房企的挑战:从 "高周转" 到 "精品质"现房销售对房企的影响更为深远:
1. 资金压力剧增
期房销售模式下,房企可在拿地后 3-6 个月开盘,预售款覆盖 70% 以上的开发成本。现房销售则要求房企垫付全部建设资金,资金周转周期延长 18-24 个月。这对中小房企构成巨大挑战,可能加速行业洗牌。
2. 品质竞争加剧
现房销售迫使房企从 "速度优先" 转向 "品质优先"。青岛试点项目中,万科、保利等头部房企已推出 "素颜示范区",将建筑工艺、材料品牌等细节透明化。这种 "品质内卷",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3. 定价策略调整
现房销售的定价逻辑与期房不同。期房价格包含 "预期溢价",而现房价格更贴近市场真实价值。9 月青岛试点项目开盘均价为 1.8 万 /㎡,较周边期房低约 10%,但去化率达 75%,显著高于期房的 50%。
四、对楼市的 "蝴蝶效应":三大群体将受影响现房销售的影响已开始显现:
1. 刚需购房者:迎来买房黄金期
现房销售降低了购房风险,使刚需群体更敢于出手。9 月青岛试点项目中,首次购房者占比达 68%,较期房项目高 15 个百分点。其中,城阳 "白云山板块" 的现房项目去化率达 82%,印证了市场热度。
2. 投资客:加速撤离市场
现房销售削弱了房产的 "金融属性"。投资客无法再通过 "低价买入期房、高价抛售现房" 获利,且现房的持有成本(如物业费、税费)更高。9 月青岛二手房挂牌量环比增长 12%,其中投资客抛售的房源占比达 40%。
3. 中小房企:面临生存危机
现房销售对房企资金实力要求严苛。青岛某中小房企负责人坦言:"我们的资金链最多支撑 12 个月,现房销售意味着项目未售先亏。" 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中小房企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五、争议与隐忧:政策执行的 "最后一公里"尽管现房销售备受赞誉,但仍存在两大争议焦点:
1. 试点范围是否足够
首批试点仅涉及 12 个项目,占青岛新房供应量的不足 5%。有市民呼吁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购房者受益。对此,青岛市住建局表示将 "审慎评估、稳步推进",2026 年计划将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市。
2. 房价是否会下跌
现房销售可能拉低市场预期。9 月青岛试点项目开盘均价低于周边期房,引发 "房价下跌" 担忧。但专家指出,现房价格反映的是市场真实价值,长期来看,房价将回归理性,不会出现大幅波动。
六、对全国的示范效应:现房销售的 "青岛范式"青岛的试点,为全国提供了三大创新样本:
1. 差异化试点策略
青岛根据区域发展水平、市场供需等因素,选择 "核心区先行、郊区跟进" 的试点路径。这种 "因地制宜" 的设计,避免了 "一刀切" 带来的市场冲击。
2. 动态监管机制
青岛市建立了现房销售 "质量追溯系统",将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信息上传至区块链,购房者可通过扫码查看。这种 "透明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市场信任度。
3. 金融配套创新
为缓解房企资金压力,青岛推出 "现房销售专项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低 0.5 个百分点。这种 "金融杠杆",帮助房企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
结语:当现房销售成为楼市新常态青岛现房销售试点的意义,远超房地产本身。它标志着中国房地产正从 "卖方市场" 转向 "买方市场",从 "粗放开发" 转向 "精细运营"。对于购房者而言,这是一次买房逻辑的重构 —— 从 "赌未来" 到 "看现在";对于房企而言,这是一次行业规则的重塑 —— 从 "赚快钱" 到 "做长期"。
正如青岛市住建委主任所言:"我们不是要打压房地产,而是要让它回归本质。当买房不再是 ' 开盲盒 ',当房子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港湾,这座城市才算完成了从 ' 房地产驱动 ' 到' 居住价值驱动 ' 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