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镜像与现实战场
电影《兵临城下》中,伏尔加河沿岸断壁残垣间的狙击手对决场景,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巷战定格为永恒的战争记忆——逐屋争夺的焦土、弹痕累累的墙壁与士兵在废墟中穿梭的身影,构成了二战城市攻防战的经典叙事。如今,在顿巴斯战场,波克罗夫斯克(俄罗斯称“红军城”)正以“顿巴斯新斯大林格勒”的战略定位,重演着历史与现实的激烈碰撞。这座城市的争夺不仅延续了关键城市易手决定战局走向的历史规律(从斯大林格勒到巴格达的战争史已多次印证),更在战术传承与技术变革的交织中,展现出现代城市巷战的全新形态。
历史的回响在现代战场上依然清晰。俄军对波克罗夫斯克的攻势深度复制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消耗战术逻辑:通过“一轮又一轮不停歇的进攻”消耗乌军有生力量,前线士兵透露“指挥部要求我们像潮水一样冲锋,哪怕伤亡过半也要保持攻势”,这种“以量取胜”的策略与二战中苏联军队通过持续压力拖垮对手的战术如出一辙。
防御端的极端模式同样得到传承——正如《兵临城下》所描绘的督战队机制,乌克兰在此战中部署亚速营作为督战队以防止守军后退,形成“进也是死退也是死”的心理威慑,这种战术将士兵置于绝境以换取防御韧性,与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防御逻辑一脉相承。
但技术的迭代已重塑战争形态。如果说斯大林格勒的战场主宰是隐蔽在废墟中的狙击手,那么波克罗夫斯克的“死神”则是盘旋在城市上空的无人机。双方士兵普遍反映“更畏惧无人机的监视与打击,而非单个狙击手”,这种侦察-打击一体化的无人装备,已彻底取代传统狙击战术成为巷战中的主要威胁。俄军还创新性地利用当地煤矿竖井等地下通道实施渗透作战,并在城区设立4处高地堡垒及高空侦察据点,完成对城市南部乌军的分割包围,这种“地下+地面+高空”的立体攻防体系,较二战时期单纯的地面逐屋争夺已发生质变。
现代巷战的传承与变革
战术传承:消耗战逻辑(持续进攻拖垮对手)、极端防御模式(督战队防止后退)
技术变革:无人机取代狙击手成为主要威胁、地下通道渗透作战、立体侦察监控体系
城市名称的争议更凸显深层博弈:乌克兰坚持使用“波克罗夫斯克”的原名,而俄罗斯则以“红军城”命名,这种“同名不同义”的叙事争夺,使得战场之外的意识形态对抗与物理空间的攻防同样激烈。当俄军通过空投投降传单实施心理战时,当乌军因补给中断和精确打击导致战斗意志减弱时,这座城市已不仅是军事要冲,更是双方历史记忆与政治合法性的角力场。从斯大林格勒到波克罗夫斯克,战争的残酷本质未变,但武器、战术与战争叙事的演变,正书写着城市攻防战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