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杨慎:一首定场诗,道尽沧桑,人生在于过程结果由历史来评说

读书,品诗,看电影悟人生我是威评书影史01《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明·杨慎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斗春秋,顷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

明·杨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七雄五霸斗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很多人一生奋斗,为目标而努力。其实,成就都有历史和后人来评说。

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人们常常执着于眼前的目标,却忘记了停下脚步回望来时的路。那些被汗水浸透的脚印,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夜晚,最终都会在时光的长河里沉淀出独特的意义。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未来属于两种人:思考的人和劳动的人。"真正的成就从不局限于当下的掌声与鲜花,而在于它能否穿越时空的阻隔,在后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匠人,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跨越千年,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又如张骞出使西域时,也不会预料到那条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会在后世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史是最公正的评判者。当把目光放远就会发现,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转瞬即逝的荣耀,而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价值。就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重要的不是它激起的浪花有多大,而是它能在水面上荡起多少圈涟漪,能持续多久的波动。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许应该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焦虑,多一份从容淡定的智慧。因为生命的真谛,往往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留下了什么;不在于别人此刻如何看你,而在于后人将如何讲述你的故事。

02

就像杨慎这首词经常作为定场诗出现,全词充满历史沧桑感,说透历史,看尽人生,很受读者喜爱。

诗中谈古论今,说尽历史沧桑。历史大潮滚滚向前,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名夺利,到头来不过是荒冢一片,是非成败自待后人评说。

这首《西江月》以苍劲的笔触勾勒出历史长河的浩荡图景。

上阕"道德三皇五帝"四句,如展开一幅斑驳的史册,将三皇五帝的德治、夏商周的功业、春秋战国的纷争尽收眼底。词人用"顷刻"二字道破兴亡更迭的迅疾,仿佛看见权力在指缝间流转的残影。

下阕笔锋陡转,"青史"与"荒丘"的强烈对照中,历史名姓终化作北邙山头的累累坟冢。末句"前人田地后人收"如暮鼓晨钟,将龙争虎斗的喧嚣归于寂寥——那些金戈铁马的征伐,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词中暗含着三重时空的对话:开篇用叠字排比营造的史诗感,中段以"顷刻"打破的时空幻觉,结尾通过"收"字建立的因果链条。杨慎以史家眼光穿透表象,在"道德—功名—争斗"的递进中,揭示权力游戏的虚无本质。当"龙争虎斗"的豪言撞上"后人收"的冷峻现实,所有英雄叙事都显出了荒诞的底色。

这阕词的艺术魅力,正在于用疏朗的笔墨承载厚重的历史沉思。七雄五霸的烽烟被压缩成"斗春秋"三字,北邙荒丘的意象又与青史形成互文。在"说甚"的诘问里,藏着词人对历史循环的彻悟——那些被反复书写的荣辱成败,终究是同一出戏剧的不同场次。

03

历史的烟尘里,总有些回响格外悠长。当金戈铁马化作博物馆橱窗里的锈迹,当传国玉玺成为考古报告中的残片,那些曾令山河变色的龙争虎斗,最终都凝成了泛黄纸页上几行疏淡的墨痕。就像洛阳北邙山上层层叠叠的坟茔,帝王将相与贩夫走卒的骸骨,在黄土深处早已难分彼此。

这让人想起敦煌藏经洞里那些无名画工的遗作。他们用矿物颜料在洞壁上描绘飞天,笔尖划过之处,千年后的人们仍能看见朱砂的艳、石青的翠。而那些出资开窟的达官显贵,他们的名讳却需要学者在功德碑文里费力考证。历史有时像个顽童,偏把最璀璨的珍珠,缀在最朴素的衣襟上。

汴河两岸的杨柳应该还记得《清明上河图》里的盛景吧?虹桥上摩肩接踵的行人,酒肆中高谈阔论的士子,漕船上赤膊吆喝的船工,都在张择端的笔下获得永生。反倒是那位在画作角落题跋的宋徽宗,他的瘦金体纵然精妙,终究成了王朝倾覆的注脚。这或许就是时间的幽默——当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端详汝窑天青釉时,可曾想过这些冰裂纹里,藏着多少窑工被火光照亮的皱纹?

站在西安古城墙上远眺,夕阳给现代高楼镀上旧时长安的颜色。智能手机的镜头里,大雁塔与钢结构大厦完成跨越千年的同框。那些曾经搅动风云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如今成了地铁通勤时的有声书,帝王将相的悲欢,在降噪耳机里化作助眠的白噪音。

历史从不在某个时刻真正终结,它只是不断变换着讲述的方式,就像黄河水裹挟着上游的泥沙,在下游冲积出新的平原。

04

杨慎,如果说前期他有多么的幸运,那么后期就有多么的不幸。可谓人生两重天。

然而,命运的无常恰恰成就了杨慎的另一种伟大。当繁华散尽,功名成空,这位昔日的状元郎在滇南的蛮烟瘴雨中,完成了从庙堂精英到思想巨擘的蜕变。

三十余年的流放生涯,将他的生命淬炼得愈发深邃。在永昌卫的竹楼里,他对着苍山洱海写下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千古绝唱,那些曾经炙手可热的权势纷争,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瘴疠之地没有磨灭他的才情,反而让他的文字褪去了年少时的锋芒,多了几分天地苍茫的透彻。

他在这片化外之地开馆授徒,将中原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西南边陲。当地百姓称他"杨夫子",而这位夫子却在《丹铅录》的序言里自嘲是"南中老蠹鱼"。那些用木炭写在芭蕉叶上的札记,后来成为了明代考据学的开山之作。最残酷的放逐,反而给了他最自由的思考空间——当京城里的权贵们还在为青词写得好坏而战战兢兢时,被遗忘的谪臣早已在虫鸣蛙声中参透了文明的本质。

嘉靖四十年,当白发苍苍的杨慎终于获准返乡时,他选择在泸州停下了脚步。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校订的《全蜀艺文志》正在雕版,那些曾经见证他辉煌与落魄的文字,最终都化作了照亮后世的星火。正如他在《临江仙》里预言的那般,是非成败转头空,唯有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永远记得这个把苦难酿成诗篇的灵魂。

05

杨慎这首《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定场诗,也道尽沧桑,人生在于过程,结果由历史来评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三皇五帝的传说,也碾过无数平凡人生的悲欢。杨慎笔下"道德三皇五帝"的苍茫意境,恰似一面铜镜,映照着每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困惑——在永恒的时间长河里,我们究竟该执着于当下,还是寄望于身后之名?

细想来,那些被历史记住的名字,生前未必都料到自己会成为传奇。屈原纵身汨罗时,只道是"举世皆浊我独清";杜甫在破败茅屋中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曾想过会成为千古诗圣。他们不过是在命运的漩涡中,坚守着内心最本真的选择。就像敦煌莫高窟的无名画工,在幽暗洞窟里描绘飞天时,大概只想着把颜料调得更鲜艳些。

而今人总爱计较得失成败,却忘了生命最动人的部分往往在于那些不计后果的坚持。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师们,用三十年光阴临摹一幅壁画;乡村教师在大山深处,把整个青春写成黑板上的粉笔字。这些故事或许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但正是这些未被史书记录的微光,才让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

站在二十一世纪回望,应该比古人更懂得,历史评价从来不是线性单一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在当时不过是芝麻官的任性辞职;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在唐代奏折里大概要被参个"大不敬"。

可见生命的价值,终究要交给更辽阔的时空来检验。

当夕阳为古城墙镀上金边,茶馆里说书人又开始吟唱"道德三皇五帝"时,突然明白,历史从不是评判者,而是收藏家。它会把每个认真活过的灵魂,都收进它巨大的锦囊里,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让那些微光重新照亮人间。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