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个月里,这台15英寸M4 MacBook Air一直是我的主力电脑,这事儿听着可能挺平常,但对我来说可真是开了眼了;
之前我一直泡在iPad的世界里,我那台13英寸M4 iPad Pro就是我的“主力电脑”,至少我当时是这么跟自己说的,它又轻又便携,还特显科技感,就像揣着一块满是可能的玻璃平板到处走,但自从我又开始用这台M4 MacBook Air,我才发现一个有点扎心的事儿:iPad说到底就是个轻度版的电脑,就像你明明想喝杯浓咖啡,结果却只喝到了苏打水;
我之前也用过MacBook,但都是Pro机型,那些电脑我是既佩服又有点“怕”,它们就是我的“特殊场合专用机”,只有要干重活的时候才会拿出来用,其他时候呢,都是iPad Pro唱主角 不过到了今年3月,当那台13英寸M4 MacBook Air送到我家门口的时候,有些东西不一样了,突然之间,MacBook不再像个备用机,反倒像个“家”一样亲切,到了7月,我又升级成了更大的15英寸款,这下彻底被圈粉了,这哪儿是普通笔记本啊,简直就是最适合我的那台笔记本。
那在我眼里,为啥15英寸M4 MacBook Air能称得上是花钱能买到的最好笔记本呢?答案就落在“三P”上:便携性(Portability)、性能(Performance)和价格(Price)。
便携性:真正能“放腿上”用的电脑说到底,笔记本电脑到底是啥啊?看名字就知道了——就是能舒服放在腿上用的电脑,但我用过的大多数笔记本,都没通过这个简单的测试;
iPad Pro搭配妙控键盘呢?用着跟玩杂耍似的,它的重量分布太差了,我在沙发上用的时候,得不停调整手的姿势才能防止它倒,我朋友那台戴尔笔记本呢?用十分钟就跟个电热板似的,可能是挺强的,但要说“能放腿上用”,还不如个烤面包机。
而MacBook呢,一直都是能舒服放腿上的主儿,这台15英寸M4 MacBook Air还把这个优势给发扬光大了,它尺寸够大,能稳稳地放在我腿上,又够薄,随便哪个包都能塞进去,重量也轻(才1.5公斤),拎着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且它的重量分布特别巧——重心都在底部,所以从来不会让人觉得它要掉下去。
我还有台16英寸MacBook Pro,那家伙性能是强,但用半小时我腿就受不了了,反观这台Air,它就像隐身了一样,我能窝在沙发上、床上,甚至在地铁上,长时间写东西都没问题,这才是便携性的核心啊:不只是能轻松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而是无论带到哪儿,都能妥妥地派上用场。
性能:简直打破了物理规律打我记事起,便携性和性能就像两个对立面,笔记本越薄,性能就越弱,这好像是电脑圈里颠扑不破的“定律”;
可苹果自研芯片(Apple Silicon)却改写了这个定律;
有了M系列芯片,苹果造出的电脑既能薄到让人难以置信,性能又能跟Pro级别的笔记本叫板,还没有风扇,也不发热,而且电池续航居然能撑整整两天的工作时间,这哪儿是符合物理规律啊,简直跟变魔术似的。
没错,iPad Pro用的也是M4芯片,但这里有个小秘密:操作系统才是真正的关键,iPadOS是挺精致的,但macOS才是干活的好手,那些在iPad上做着觉得挤、觉得别扭的活儿,到了MacBook Air上突然就顺畅了,这就好比同一个发动机,装在跑车上和装在卡丁车上,潜力是一样的,但用起来的感觉那真是天差地别;
我之前也试过那些看起来不错的轻薄Windows笔记本,比如我那台三星Galaxy Pro 3,它比Air还贵,还号称有“Pro级”性能,可实际用起来呢?动画一顿一顿的,每天都得重启,才用三个月电池续航就掉了一半,打开个内容多的Notion数据库,它就跟抽烟的人爬楼梯似的,喘得不行;
反观这台M4 MacBook Air,用着那叫一个顺,没噪音,不发热,也没那些乱七八糟的毛病,就安安静静、高效地输出性能。
转折点2020年那会儿,我觉得MacBook特无聊,看着太保守、太没新意了,所以我才换成了iPad Pro,因为它让人觉得新鲜、带劲,还透着点“叛逆”的劲儿;
可真到了要干正经活儿的时候——比如发布内容、深入写作、用Notion做规划——我又总会不情愿地换回MacBook Pro,就像碰到麻烦了,才想起找靠谱的老朋友帮忙,而那个花里胡哨的家伙根本顶不上用;
这台15英寸M4 MacBook Air却改变了这个局面,它不无聊,反而特别均衡,我第一次用到这样的笔记本:又轻又结实,既熟悉又能给人灵感,它不会逼着你做妥协。
说真的,要是让我一句话形容15英寸M4 MacBook Air,我会说闭着眼买都不会错,你就算闭着眼买,它给你的体验还会超出预期,学生、上班族、创作者、随便用的人都能顺手,它不装酷,就凭那份简单反倒显得不一般,对我来说它不只是台电脑,而是第一台让我觉得完整的笔记本,有点像一个好故事,读着舒服,情节顺,用完了心里还满是满足感~
各位小伙伴,你最喜欢哪台 MacBook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