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饮食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挂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绵长的口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这种细若发丝、洁白光韧且耐存、耐煮的面食,不仅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更承载着千余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面条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据史料记载,面条制品最早始于东汉时期,当时被称作 “煮饼”“水溲饼”。在那个时代,面食刚刚崭露头角,其形态和制作方法都远不及如今这般丰富多样。到了唐宋时期,面条迎来了重要的发展阶段,真正成 “条”,有了 “冷淘”“热淘” 等称呼,与今日的过水面颇为相似。而挂面的雏形,也在此时悄然出现。专门从事敦煌饮食研究的高启安博士在敦煌文书中发现了 “须面” 的记载,这一发现将挂面的历史提前至唐代。在当时,“须面” 不仅作为日常食物,还被装入礼盒用于送礼,足见其珍贵。比如在敦煌的婚俗中,“须面” 就被当作聘礼,彰显着它在人们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
不过,真正意义上可长期保存的挂面,出现在元代。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 “挂面” 一词。那时的挂面,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制作工艺也逐渐趋于成熟。据记载,制作时先将和好的湿面团搓成小手指般粗的面条,盘挂于木头架子上,下坠圆形木棒,利用木头的压力使粗面条逐渐被拉细拉长,并自然风干,最终成为可供长期储存的挂面。这种耐存、耐煮的特性,极大地拓展了面条的食用范围和时间,使其得以在更广泛的地域传播 。
关于挂面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传说。相传古时,军卒和百姓辛苦劳作,家人为让他们能吃上可口的面条,想出了将擀好切细的面条挂在竹竿上晒干的办法,再配上调好的酸汤送到工地。
劳作之余,人们将干面条下锅煮熟,放入酸汤中食用,既能饱腹又能解渴,这种吃法广受赞誉。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晒面条演变成了手工挂面,还加入了 “漂稍”(由鸡蛋煎饼、嫩韭菜、白菜心切碎而成),逐渐形成了如今民间及宴会上常见的酸汤挂面 。
在四川中江县,挂面的起源与当地的一位县令有关。北宋淳化年间,中江县令崔谷喜好面食,县衙厨师为满足其口味,不断尝试创新。一次偶然的机会,厨师从炖羊头时流出的细线样汤汁中获得灵感,将发酵过的面团搓拉成面条,经反复拉扯,制成了又细又不断条的面条,煮出的汤面鲜美异常。此后,这一制作方法从官府流传至民间,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中江独特的手工挂面制作工艺 。
在漫长的岁月里,挂面的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挂面生产以手工为主,师傅们凭借着代代相传的技艺和丰富经验,制作出美味的挂面。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技术逐渐替代了手工制作。如今,挂面制造业已采用现代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实现机械化、连续化生产。尽管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挂面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始终深受人们喜爱 。
从唐代的 “须面” 到元代的 “挂面”,再到如今种类繁多的挂面产品,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华饮食文化传承的象征。一碗热气腾腾的挂面,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连接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味蕾与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