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4岁儿子吼出的一个“滚”字,瞬间让我破防!后来我才懂:孩子说脏话的背后,藏着他无法说出口的痛……

中年女人的烦恼,多半是拜娃所赐。这句话,在好友身上再次得到了验证。那天和她小聚,不过几个月没见,她竟满脸愁云,状态明显憔

中年女人的烦恼,多半是拜娃所赐。

这句话,在好友身上再次得到了验证。

那天和她小聚,不过几个月没见,她竟满脸愁云,状态明显憔悴了许多。

简单一聊得知,果然是她家小子惹的。原来,自从好友儿子进入初中以来,就一天比一天难对付,不仅日益叛逆,说话还越来越脏,动不动就顶个嘴、飙几句粗话,每次都把大人气个半死。

好友告诉我,就在前一天晚上,她看儿子在书桌前愣神,就站在书房门口好意提醒了一下要抓紧时间。

没想到,这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男孩顿时大发雷霆,起身将门砰的一声大力甩上,还朝好友狠狠吼了一声——“滚!”

说到这里,好友激动起来:“那一刻,我真是浑身发抖,手脚冰凉,眼泪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是啊,自己深爱的孩子竟然这般粗暴无礼地对待自己!

换作任何一个家长,想必都接受不了。

半大小子,气死老子

谈到青春期孩子说脏话的问题,教育博主涵爸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妈妈向他求助,自己青春期的女儿总是脏话连篇,把“卧槽”、“傻X”挂在嘴边,语言中的“含妈量”极高。

有一次,女孩想问这位妈妈要钱买个包,她没有答应。结果孩子立马翻脸,骂她是“贱人”,还说她“总是恶心我”。

还有一次,全家旅游时她走散了,联系女儿时,对方居然在电话里破口大骂:“你他妈死哪里去了?”

这位妈妈气到崩溃。她想不明白,为什么此前一向乖巧的女儿,到了青春期会变得那么粗鄙,简直判若两人。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

很多家长都觉得,青春期是养育路上最难搞的一个阶段。

这时候的孩子,言行出格,不服管教,尤其是和大人交流时,总喜欢出言不逊,让大人火冒三丈。我们身上的结节,多半都是这一时期长出来的。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禤健聪教授团队曾针对广州地区初中学生脏话使用情况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有86.37%的初中生曾说过脏话,说得比较多或经常说的占12.19%;说脏话现象在初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可见,满口爆粗、用语言挑衅他人,是多数青春期孩子的共性问题。

这个“脏话高峰期”,确实很难避免。

当孩子出言不逊时,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在很多大人看来,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频频口吐芬芳,要么是故意叛逆挑衅,要么是没教养的表现。

但其实,孩子出言不逊,并不一定是他们学坏了。其背后藏着的,往往是他们没说出口的成长需求。

1、融入群体的“敲门砖”

语文老师冯军鹤曾在深圳的一所中学上过一堂脏话课,引发热烈反响。

在那节课上,冯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自己说脏话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学生被要求在0至10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最终的平均值落在了7到8之间。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人影响是导致自己说脏话的重要因素”。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同伴效应尤为明显。当身边的同学朋友纷纷爆粗口时,孩子难免会跟风,并将此作为一种合群的表现,从而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

2、彰显个性的标志

电视剧《底线》里有一幕。

靳东饰演的方远是一名法官。那天回家,他得知女儿因为说脏话被老师批评了。

他没有因此而责备女儿,而是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经了解得知,女儿说脏话是跟班上新转来的男生学的,理由是觉得那样很酷。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获得关注和认可,总是急于摆脱“小孩子”的标签,想方设法彰显自我的与众不同。

而说脏话,便成为他们表达个性的一种方式。当那些话说出口时,情绪的瞬间宣泄和成熟感的标榜,都能让孩子非常满足。

3、夺取成长自主权的武器

青春期的孩子喜欢爆粗口、说狠话,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试探自我边界。

通过叛逆的语言,孩子不断挑战家长的权威,尝试打破规则的刺激,以此宣告独立,确认自己的成长话语权。

因此说白了,青春期孩子的语言攻击,本质上就是他们想“做自己”、“自己做主”的一种表现。

理解孩子的前提

是读懂青春期的脏话密码

西安中童儿童医院曾分享过这样一个病例。

12岁的小琪自从进入青春期后就变得格外暴躁,总是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和大人起冲突,这段时间更是学会了说脏话粗话,三句不离“妈X”和“傻X”。

小琪妈妈发现后,既震惊又恼怒:“这些话怎么能从一个仅有12岁的女孩子嘴里说出来?!”

她认定女儿不学好。为了把这种恶习扼杀在摇篮里,她拿起数据线就把小琪打了一顿。

没想到,这顿打非但没有让小琪痛改前非,反而愈加叛逆,说脏话的频率更高了。

当孩子污言秽语时,大人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

急着责骂或一味制止,并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事实上,孩子的每一次出言不逊,背后都有潜台词。

读懂这些“脏话密码”,才是和孩子真正有效对话的开始。比如——

●“关你屁事!”

翻译:别干涉我,请让我自己搞定。

正如心理咨询师李欣所言:“孩子想说‘这是我的事’,是一个拉出人我界线很有力的表达,意味着孩子想要开始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

●“你懂个屁!”

翻译:你不理解我,别用你的想法评判我。

这句话是孩子维护自我判断的一种方式,核心是对“被否定”的抗议,宣泄“我的感受没被看见、不被理解”的委屈。

●“烦死了!滚!”

翻译:请给我点空间和时间,别再逼我。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还没发育成熟,控制情绪的能力本就偏弱。当学业、社交、家庭等压力攒在一起,负面情绪堵得慌时,这句话就成了他们本能的发泄——差不多就像电脑过载时弹出的“过热警报”,是在直白地说“我需要减压”。

●“你去死啊!”

翻译:我现在状态不是很好,不知道怎么办,让我冷静一下。

有句话说得好:“这样的极端呐喊是孩子情绪崩溃时的‘紧急刹车’,他们只是想让父母停下强硬的态度,听听自己的声音。”

做智慧父母,让青春期无烦恼

《解码青春期》一书中提到:“父母最该做的不是指导,而是‘拜师’——向孩子学习他的语言体系。”

换句话说,要想真正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内心,我们家长需要先找到孩子口不择言背后的真正需求。

其实,青春期孩子想要的,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尊重、自由和认可。

大人学会当翻译,不当裁判;给空间,不给压力;多引导,不要说教。张弛有度间,孩子才会愿意袒露心扉,并真正听从我们的建议、修正自己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