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其实是不了解自己的。
你以为自己喜欢热闹,可能只是害怕一个人待着;你以为自己讨厌跟人打交道,其实只是没遇到能聊到一块儿的人。
自我认知这玩意儿,就像照镜子,有时候镜子上全是哈气,你得亲手擦干净才能看清。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我觉察”,说的是你能跳出自己看自己,像看别人一样观察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想法。
可不少人总爱从别人嘴里找自己,比如“同事说我情商低”“朋友说我太敏感”。但别人的评价都是滤镜,有的带美颜,有的会把你扭曲。
想了解自己,可以看看你讨厌的人,就是那种你一看就烦的家伙。
你讨厌他身上的那些特质,往往是你自己也有、但不敢承认的部分。这在心理学上叫“投射效应”,是很常见的现象。
理解了这一点,你会突然觉得很多人没那么讨厌了,原来你一直都在跟自己较劲。
别着急给自己贴标签,说自己“内向”或“外向”,“敏感”或“大大咧咧”。
你可能在熟人面前疯疯癫癫,在陌生人面前安安静静;可能对小事斤斤计较,对大事又格外大方。人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哪能靠一两个标签定义?
有句话很重要:“潜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塑造人格”。你以为的“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其实是假的,你每天不自觉做的那些事,才是真实的你。
你是谁,不是你想象出来的样子,而是你每次选择的结果。
每天的小选择,比如是刷手机还是看本书,是抱怨问题还是解决问题,这些小事都在默默定义你。
别总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也别羡慕别人有的东西。更别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评判自己,真正的你,藏在情绪来袭的瞬间。
比如那个忍不住发火的时刻,那个突然觉得自卑的刹那,那个你绝对不肯退让的底线。你的每一次选择,其实都是你的本性在说话。
了解自己也别只盯着自己光鲜的那面。
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最讨厌什么样的人?我绝不愿意做什么事?这些“反面”的答案,往往能让你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你排斥的那些东西,可能恰恰是你内心隐藏着、又不敢承认的部分。
了解自己的过程可能会疼,你会看到自己的软弱、自私和局限,但同时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韧性、温柔和力量。那个真实的你一直都在,等着被你看见、被你接纳、被你拥抱。
其实认识自己是为了活得明白。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优势在哪,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以后做选择时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这就像开车有了导航,虽然路还得自己开,但至少知道该往哪儿拐。
而且人是流动的,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已经不一样了。接纳这种变化,比死死守着某个定义更重要。
认识自己是一辈子的事,答案会不断更新。你不需要成为某个标准答案里的人,只需要更清晰地看见这个正在慢慢成长的自己。
真正的了解自己,不是找到一个固定答
案就停滞不前,而是在每个当下,都能诚实地面对此刻的自己,并有勇气在发现偏离内心时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