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黑龙江农民建房时挖出一具“蒙面女尸”。
谁也没想到,这张神秘的金面罩背后,竟藏着一段千年前的宫廷血案!
女尸身边躺着金代齐国王,陪葬品价值连城,但她的脸却被厚厚的布料遮住。
古代只有一种人会被蒙面下葬——做了“见不得人”的事。
可是30年后,当专家揭开她的真实身份时,所有人都愤怒了。
(一)神秘古棺
1988年那个闷热的夏日午后,黑龙江阿城区的阳光把大地烤得发烫。
村民老王正挥汗如雨地在自家地里忙活,准备盖间新房子。
铁锹在土里刨着刨着,突然“咣”的一声撞上硬物。
“又是块破石头!”老王心里嘀咕着,叫来几个帮忙的邻居。
几个人合力把那玩意儿往外拽,没想到拽出来的竟是一个石头箱子,里面还套着一口鲜红色的木头棺材。
专家们到现场时,第一眼就被棺材正中央那块闪亮的银片子给吸引了。
1988年,黑龙江阿城区的阳光把大地烤得发烫。
村民老王正挥汗如雨地在自家地里忙活,准备盖间新房子。
铁锹在土里刨着刨着,突然“咣”的一声撞上硬物。
“又是块破石头!”老王心里嘀咕着,叫来几个帮忙的邻居。
几个人合力把那玩意儿往外拽,没想到拽出来的竟是一口鲜红色的木头棺材。
专家们到现场时,第一眼就被棺材正中央那块闪亮的银片子给吸引了。
那是一块莲花形状的银牌,考古学上管这叫棺桧,是专门记录死者身份的铭牌。
虽然时间太久,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还是能辨认出开头的「大明」和结尾的「国王」四个字。
专家们立刻来了精神——这地方历史上可是兵家必争之地,汉人和女真人在这打了几百年的仗。
难道这是明朝哪位镇守边关的王爷?
带着这个疑问,考古队小心翼翼地打开了棺材盖。
这一开不要紧,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棺材里竟然有四只脚!
(二)身份扑朔迷离
这竟然是个合葬墓!
考古队员们都很兴奋,可高兴劲儿还没过,麻烦就来了。
按照现有线索,这应该是明朝某个王爷和王妃的合葬墓才对。
可把《明史》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哪个王爷在这地方有过封地。
这到底怎么回事?
还没等大家想明白,更急人的事情发生了。
棺材一打开,原本在地底密封着的东西突然见光见风,男尸身上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正在退色!
“不行!必须立刻转移!”队长急得直跳脚。
好说歹说联系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冷库,总算有了临时存放的地方。
考古队员这才开始工作。
当他们掀开棺材四壁的织锦帷幕时,看到一块被遮挡的木牌,上面写着几个字:“××仪同三司事齐国王”。
背面写着“房一座”。
这就是古代的房券,相当于阴间的房产证。
房产证上的名字,自然就是房主人的身份。
专家们赶紧拿出之前那块银牌子对照,发现两处写的内容一模一样。
都是“太尉仪同三司事齐国王”。
墓主人官至太尉,还被封为“齐国王”。
可问题来了——明朝历史上压根没有齐国王这个爵位!
(三)服装暴露的秘密
考古队只好把方向放在“服装”上。
墓中男女都穿着深紫色的丝绸长袍,上面布满金丝织成的复杂花纹。
里面一层层的丝绸质地精美,工艺精湛得令人咋舌。
“这些衣服是金国时期的款式!”
这个发现一下子解开了之前所有的困惑。
原来这根本不是明朝王爷的墓,而是金代贵族的陵寝!
可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金国人的传统服装应该是短衣皮袄,戴着皮帽子,方便骑马作战。
可墓里这两人穿的是典型的中原汉族风格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金国历史上确实有位皇帝极度崇尚汉文化,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从那时起,女真族和汉族的服装就开始融合了。
秘密就藏在那个带面罩的女人身上。
(四)骇人的金面罩
想起村民们开棺时说被金光闪瞎了眼,考古队员们一直以为是夸张的描述。
直到他们亲眼看到女尸的头部——棺材右侧女人的脸上,竟然罩着一张完整的金面罩!
这种情况在古墓考古中极其罕见。
而“蒙面下葬”这种做法,在古代绝对是恶毒的诅咒。
说得直白点,“蒙面下葬”就等于“死了都见不得人”。
只有生前犯了“伤风败俗”的大罪,或者“背叛祖宗”,才会遭受这种死后羞辱。
这女人的脸看起来宽大扁平,头骨明显变形,很可能不是自然死亡。
如果女人的“不检点”通常与男人的行为有关,那这个被蒙面的女子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要解开这个谜团,首先得搞清楚这位“齐国王”的真实身份。
(五)锁定齐国王
“齐国王”是金朝皇室册封给皇族亲贵的王爵封号。
翻遍《金史》,整个金朝历史上总共只册封过四位齐国王。
结合对牙齿和骨骼的检测,男性墓主人死亡时年龄在60岁左右。
要成为这位“齐国王”,必须同时满足几个苛刻条件:
首先,得爬到“太尉”这个位置,这是金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掌管全国军务;
其次,死亡年龄大约60岁;
再者,封地范围要涵盖城子村这一带;
最后,应该是退休后病逝,而非在职期间死亡。
让我们逐一分析这四位候选人:
第一位是开国皇帝金太祖时期的完颜宗雄,40岁就去世了;
第二位是金熙宗时期的完颜吾里补,卒于皇统二年,出生年份史书无记载;
第三位是海陵王时期的耨盌温敦思忠,享年73岁;
第四位是金世宗时期的完颜晏,出生年份不详,卒于大定二年。
仅从年龄这一条就能排除完颜宗雄和耨盌温敦思忠。
剩下的完颜吾里补和完颜晏,由于出生年份都不明确,单凭死亡时间很难区分。
完颜吾里补死于皇统二年(1142年),完颜晏死于大定二年(1162年)。
两人去世时间相隔二十年,这段时期没有发生重大历史事件,难以作为判断依据。
通过年龄确定身份的方法行不通,考古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服装上。
也许服饰的制作工艺能够透露出墓主人生活的具体年代。
(六)一条“内裤”
墓中女性最外层穿着一件紫色锦袍,上面有金丝织就的祥云和仙鹤图案。
有经验的专家一眼就认出,这种面料是宋代最顶级的丝织品——金锦。
单听名字可能没什么概念,但了解制作工艺后就知道它为什么珍贵了。
工匠要先把纯金打成薄如蝉翼的金箔,再把金箔切成极细的丝线。
这些金丝最细可达0.04毫米,比女人的头发丝还要细!
接着把金丝与0.01毫米的蚕丝缠绕在一起,才能织出金光闪闪的图案。
此前全国只有法门寺出土过一小片残破的金锦。
女性身上这样一件完整的金锦长袍,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但遗憾的是,金锦工艺从唐宋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一直延续到整个金代,无法确定具体制作年代。
考古队员只能继续一层层剥开女性的衣物。
绿底梅花裙、黄罗团花衫、棕底牡丹腰带......
每一件都精美绝伦,但都找不到关于年代的确切信息。
直到最里层——一条特殊的裤子出现了。
裤脚有环形的踩脚带,裤身印着象征多子多福的萱草花纹。
后面有个大开口,左右两边各系着三条丝带。
款式竟然和现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