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火协议落地,究竟是长久和平的开端,还是仅仅是短暂的喘息?10 月 7 日,恰好是加沙战争两周年纪念日。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似乎终于迎来和平曙光 —— 哈马斯与巴勒斯坦各抵抗组织,就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加沙和平计划达成一致,正式宣布结束冲突。这则消息瞬间牵动国际社会目光,但这份停火协议能维持多久?背后的隐忧,值得每个人深思。
两年来,加沙战争留下的是触目惊心的创伤:近八成建筑被夷为平地,联合国数据显示,超过 6.1 万名儿童在冲突中伤亡。更令人揪心的是,这还不是全部 —— 无数建筑被炸毁后,废墟下的遗体难以挖掘,真实死亡人数可能远超官方公布的数据。而在这场灾难背后,美国的角色格外刺眼:两年间,它向以色列提供了价值 217 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俨然成为以色列在加沙暴行的 “最大帮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抛出 “20 点和平建议”,推动双方停火,其动机难免让人打上问号。
事实上,特朗普急于在 10 月 10 日前促成停火,核心目的早已显露 —— 为了争夺诺贝尔和平奖。他甚至被曝希望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修改规则,让自己成为唯一候选人。可常识告诉我们,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截止时间是每年 1 月底,理论上他最多只能竞争明年的奖项。更讽刺的是,若将和平奖授予这样一位:一边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一边还曾将美国国防部改名为 “战争部” 的政客,不仅是对和平奖的亵渎,更会让奖项背后的 “双重标准” 暴露无遗。
再看哈马斯,这个组织的存在从不是偶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它扎根的 “必要条件”;而一个武装组织要长期存续,还需要足够的支持与资源,这是它生存的 “充分条件”。可加沙地带连养活本地巴勒斯坦人都难以为继,根本无法为哈马斯提供支撑。换句话说,哈马斯的生存,离不开中东其他国家或国际社会部分力量的支持。只要压迫仍在、外部支持未断,即便哈马斯消失,这片土地上也一定会有新的组织崛起 —— 根源不除,反抗就不会停止。
此次停火,本质上是双方 “现实权衡” 后的平衡:哈马斯清楚,短期内无法打垮或拖垮以色列,自身生存也面临巨大压力;以色列同样明白,要彻底消灭哈马斯,需要付出难以承受的时间与物质成本。可这份平衡脆弱得不堪一击 —— 停火协议能否执行,全看双方对局势的判断。一旦任何一方觉得 “天平会向自己倾斜”,停火就可能随时破裂。
加沙的和平之路,从来都布满荆棘。特朗普的 “和平建议” 藏着个人私利,哈马斯的存在牵扯复杂的社会与政治根源,停火协议顶多只是 “第一步”。要实现真正的和平,需要所有人放下私心:相关各方得从加沙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用对话代替对抗;国际社会更要主动发力,紧盯以色列,确保它 “毫不拖延、毫不规避地全面落实协议”。
我们期待的,从不是 “短暂的和平幻象”:不是让加沙的孩子再在恐惧中躲防空洞,不是让废墟上的哭声再响起,而是让这片土地真正恢复生机 —— 让孩子们能在阳光下奔跑,让家庭能安稳生活。加沙的和平,不该只是 “喘息”,而该是真正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