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的风里似乎都浸着一股特别的香气 —— 那是胡麻油在热锅里翻滚时,飘出的带着淡淡坚果焦香的味道。对于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兴县胡麻油从来不是普通的调味品,而是拴着三餐四季、连着家常温暖的 “烟火密码”,一勺下去,就能把晋味的质朴与鲜活,稳稳地拌进寻常日子里。
清晨的兴县农家,最先醒过来的往往是厨房的土灶台。老太太围着蓝布围裙,往烧热的铁锅里舀一勺胡麻油,油花 “滋啦” 一声绽开,香气瞬间裹着热气漫出屋门,把巷子里早起的邻居都勾得心头一暖。等油烧至微冒青烟,抓一把切好的土豆丝下锅,胡麻油的醇厚立刻裹住土豆的清甜,翻炒间,原本白净的土豆丝渐渐镀上一层浅黄,油亮诱人。起锅前撒把葱花,盛进粗瓷碗里,配着刚蒸好的糜子面窝头,就是最地道的晋北早餐。那油香不冲不烈,恰好衬得土豆丝软绵入味,咬一口窝头就一筷菜,满口都是踏实的家常味,仿佛把清晨的阳光都嚼进了嘴里。
到了晌午,胡麻油又成了拌凉菜的 “灵魂”。刚从菜园里摘的黄瓜、生菜,洗净切段摆进盘里,撒上盐、醋和少许蒜末,最后淋上一勺提前炼好的兴县胡麻油 —— 油要凉至微温,这样才能最大程度锁住香气。筷子轻轻一拌,胡麻油的油润裹着蔬菜的清爽,酸中带香,香里透鲜。若是赶上家里做凉粉,那胡麻油更是少不了的搭档。白嫩嫩的凉粉切成细条,浇上酱油、醋和自制的辣椒油,再淋一勺胡麻油,拌匀后入口,凉粉滑嫩,油香醇厚,香得绵长,一口下去,暑气全消,只剩满心的舒坦。
等到傍晚,灶台边的香气更浓了。主妇要做晋地人最爱的 “油糕”,提前把黄米面团揉得光滑,揪成小剂子,包上豆沙馅,捏成圆饼。锅里舀一勺胡麻油,烧至七成热,把油糕一个个放进去,油花 “咕嘟咕嘟” 地响,油糕在锅里慢慢浮起,表皮渐渐变得金黄酥脆。捞出来放在篦子上,控油的瞬间,香气直往鼻子里钻。咬一口,外皮脆得掉渣,内里软得黏牙,豆沙馅的甜混着胡麻油的香,在嘴里层层化开,那是童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忘不了的牵挂。
兴县的胡麻油,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复杂的工艺,却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与质朴。它不像香油那样浓烈,也不像菜籽油那样清冽,只是用最平和的香气,融进晋地人家的一日三餐里。一勺油,拌出了土豆丝的鲜,拌出了凉粉的爽,炸出了油糕的香,也拌出了晋味家常里最真实、最温暖的烟火气。这烟火气里,有母亲的叮嘱,有父亲的笑容,有一家人围坐餐桌的热闹,更有晋地人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 —— 就像这胡麻油一样,平凡却珍贵,简单却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