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群山之巅的电力卫士:贵州137座变电站实现无人机自动巡检

2025年9月,随着安顺220千伏平坝西变电站固定机巢完成最后调试,贵州全省137座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实现固定机

2025年9月,随着安顺220千伏平坝西变电站固定机巢完成最后调试,贵州全省137座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实现固定机巢覆盖。这场历时15个月的技术攻坚,成功构建了“空天地”立体化智能巡检体系。

在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上,4.9万公里输电线路连接着11.75万基电力杆塔。过去,巡检人员需要翻山越岭、穿越密林进行人工检查,如今无人机从固定机巢自主起飞,实现厘米级精度检测,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50%。

群山之间,一架无人机从固定机巢自动升空,开始对高压变电站进行全方位巡检,这一幕如今在贵州已成为日常。

01 技术攻坚:突破山地巡检瓶颈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山脉众多、重峦叠嶂。输电线路与茂密丛林的“交织”,给传统巡检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山区地形复杂,信号覆盖难度大。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总经理虢韬指出:“传统巡检费时费力,成本高、质量不齐、效率不高”。

以一条50公里的220千伏线路巡检为例,传统方式需要司机、专业飞手和作业监护人至少3人配合,从任务下达到结束需9天时间。

面对这些挑战,贵州电网公司选择了“固定机巢+移动机巢”的技术路线。每个固定机巢可辐射周边3-5公里范围内的输电线路杆塔,形成半径5公里的无人机巡检服务圈。

信号传输问题是核心技术难关。贵州电网智能作业中心创新性地采用4G Cellular模块搭载外置天线,保障了4G网络覆盖范围内画面不丢失,有效解决了贵州多山地区无人机数据链丢失的难题。

同时,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路径规划算法,支持无人机的自动起降、自主充换电。结合GPS+北斗RTK定位技术,实现了厘米级精度的自动驾驶。

02 效能革新:从“人背仪器”到“机巢覆盖”

无人机固定机巢的全面覆盖,使贵州电网巡检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巡检效率显著提升。相对于传统人工巡视,巡视效率提升了150%以上,原人工巡视每日10基/组,现在可达每日25基/组。

规模效应更为明显:贵州电网公司分阶段、分区域安排30个机组(90架多旋翼无人机),有序完成全省11.75万基杆塔的巡视。与去年同期相比,巡视效率提升4.23倍。

在缺陷识别方面,无人机巡检展现了强大优势。全省通过无人机巡检共采集169.85万张图片,发现缺陷3.23万处,与去年同期相比,缺陷检出率提升166%。

贵安供电局的案例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效率提升。该局在全省率先实现配网无人机机巢规模化应用,投运7个固定式无人机机巢,可对10千伏湖马线、昆雅线等51条总长214公里的配网线路开展自主巡检。

无人机巡检的安全效益同样显著。高压变电站设备密集,人工巡检易发生触电风险。如今,运维人员可在智能作业中心远程指令,无人机自动起飞巡检、回巢充换电,人员无需进入高风险区域。

03 模式转型:构建智能运维新体系

贵州电网的无人机全覆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整个电力运维体系的深刻变革。生产组织模式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构建“固定机巢+移动机巢”协同网络,贵州电网形成了日常巡检按计划执行、特殊巡视即时响应的新型作业体系。

如今,运维人员从“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从“人找任务”变为“任务找人”。

数字化转型带来多专业协同效益。一台无人机可同时巡检站内设备与周边线路,识别出的隐患实时共享至输变配电各专业部门,实现“一次飞行、多专业共享”。这种方法成功打破了专业壁垒,优化了资源配置。

贵州电网无人机巡检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山地地区的电力运维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从贵安新区到铜仁公路,从变电站到输电线路,无人机机巢正如雨后春笋般在贵州群山中出现,标志着电力巡检已全面迈入智能化新阶段。

随着低空经济政策的持续利好和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成熟,贵州电网的智能化实践正扩展到交通、林业、农业等多个领域,为山地省份的数字化转型树立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