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台海真的爆发冲突,澳大利亚会不会出兵?”这个问题像块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接。可美国偏要追着问,不光问澳大利亚,连日本也没放过。7月13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里,主持人把这话直接抛给了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康罗伊听完,没绕弯子,直接回了句:“我们不讨论假设性问题。是否出兵,得看当时民选政府的决定。”这话听着简单,却让华盛顿那边坐不住了——明摆着,澳大利亚没按美国的剧本走。
说起来,美国拿台海问题给盟友施压,也不是头一回了。自打2024年底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印太这边的动静就没断过。以前外交上还讲究点模糊,现在是话越说越直,事越干越勤。副国防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算是个急先锋,几个月来对着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官员念叨个不停,核心就一个:你们得说清楚,台海要是真有事,你们打算咋办?不光要表态度,还得给军事承诺,谈实际部署,简直是把调子定死了。可轮到美国自己,却始终含糊其辞。3月国会听证会上,科尔比就说过“台湾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副助理国防部长奥斯汀·达默更直接,说就算台湾“失守”,美国民众日子照样过,犯不着为这“折断自己的矛头”。这些话传到澳大利亚,不少人心里都打鼓:你让我们往前冲,自己倒先留了后路,这算哪门子的盟友?
巧的是,康罗伊这话出口的前一天,也就是7月12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刚到上海,要开启七天的访华之旅。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上海、北京、成都都要去,聊的都是贸易、清洁能源、旅游合作这些实在事儿。美国那边施压的消息,偏偏在他踏上中国土地的第二天就冒了出来。澳大利亚的媒体眼睛亮,ABC在13日、14日连着两天发社论,明着说美国这是在搅和澳中关系修复。文章里写得明白:“这是在盟友之间造没必要的对立。”还点出关键,阿尔巴尼斯这趟来,本就是中澳关系回暖的标志,美国怕是冲着这个来的。
不光媒体,澳大利亚老百姓的态度也摆在那儿。2025年6月有个民调,七成多受访者反对澳大利亚卷进台海战争,八成多人觉得中澳该好好合作。这些数字看着,就知道阿尔巴尼斯政府不是一个人在扛。以前,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在对华议题上常带点谨慎,甚至批评,可这次不一样,几乎都站在政府这边。不是说他们支持中方,而是更烦被美国当枪使。ABC、《悉尼先驱晨报》、《时代报》都发了评论,意思差不多:台海紧张归紧张,澳大利亚犯不着立马站队,更不能被外人逼着做决定。
这事儿背后,是美国亚洲战略的路子在变,越来越想搞“前沿遏制”——把盟友推到前面,自己躲在后面支招。这套在冷战时还行得通,现在在亚洲越来越吃不开了。不光澳大利亚,日本面对美国的新施压,也说“台湾紧急状态这假设性问题不好答”,防卫省强调得根据实际风险评估来,不想把话说死。韩国更干脆,从头到尾没在台海议题上搭美国的腔。东南亚国家态度更明了,马来西亚总理说不想亚太成“大国博弈的战场”,印尼总统称“不卷不属于自己的争端”,菲律宾就算跟美国签了军事基地协议,在台湾问题上也步步小心。这些国家都跟中国有不少生意往来,谁也不想打破平衡。周围都不吭声,澳大利亚要是单独站出来帮美国,那也太扎眼了。
再说经济,澳大利亚更没法轻易跟中国翻脸。2024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占了总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铁矿石、液化天然气、牛肉、葡萄酒这些顶梁柱产业,大多靠中国市场吃饭。中国重新开放边境后,游客和留学生又成了澳大利亚服务出口的大头。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利益,真因地缘冲突受了影响,那代价谁也扛不住。阿尔巴尼斯访华期间,不光谈成了清洁能源合作、绿色矿产项目,还敲定了旅游和教育的新协议。这些看着是经济事,实则关系到澳大利亚的整体发展。这种时候,美国让澳大利亚“表个态”,简直是逼着它在战略和利益之间选边,这哪是简单的外交问题,是连着生计、就业、稳定和安全的大事。
所以澳大利亚给出的答案,是“不表态”,或者说“自己说了算”。美国可能还会接着施压,日本可能还会含糊其辞,但从现在看,澳大利亚不会再轻易在“忠诚测试”里冲在前头,至少这一回,它把决定权攥在了自己手里。华盛顿可能不乐意,可眼下也没更好的法子。澳大利亚呢,暂时算是没把话说死,也没上别人搭的战车。
这事儿说到底,是大国角力里小国的生存智慧,还是盟友体系松动的信号?美国想让亚洲盟友当先锋,可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经济账、安全账一摆,谁也不愿轻易押上身家。未来这盘棋怎么走,怕是还得看各方怎么算清自己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