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闪购做团购,高德能否帮上蒋凡的忙?

扫街榜的局限国庆中秋小长假,朋友圈比平常热闹太多。内容分成两种,一种是假期回归草原的“牛马”,大家分享记录自己的生活。另

扫街榜的局限

国庆中秋小长假,朋友圈比平常热闹太多。

内容分成两种,一种是假期回归草原的“牛马”,大家分享记录自己的生活。

另一种是高德扫街榜的安利帖,所有认识的同行们基本都发了自己的使用体验,有的走心,有的僵硬,有的只发一次,有的每顿发一次。朋友圈成了高德“夸夸圈”。

仅从过去几天的窗口期判断,高德扫街榜掀起了相当可观的讨论声量。就连我家小区门口的商业,电梯里也都覆盖了高德扫街榜的海报。

10月3日,高德发布数据:扫街榜上线仅23天,累计用户超4亿。作为对比,QM给过数据,大众点评8月日均活跃用户在3200万出头。

如果单看数据,高德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取得的成绩还算不错。不过跟所有平台着重推广的项目一样,这些数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转化为长期的用户是个问题。

最终的留存效果,仍将取决于高德扫街榜这套新的排行机制,是否真的能够在质量上胜过大众点评这样的传统模式。

刚才刷到个段子,有博主说他家附近开了个素食餐厅,每天不管是不是饭点都人满为患。如果按照高德扫街榜的标准,这家店可能排名得上Top。但实际上,这家店餐食业务只是副业,人家主业是卖保健品,人多是因为只要去就能领鸡蛋。

当然,这种例子肯定太过极端,因为它完全命中了高德扫街榜的弱点。我不清楚这个事情是否真实,以此来批判高德扫街榜必然是有点刻意了。

但从我自己的主观体验说,我的确认为现阶段的扫街榜还存在明显的问题。

我本人是重庆人,国庆假期回了重庆一趟。所以我刻意体验了一下高德扫街榜在重庆的情况。

高德扫街榜在重庆的榜单,排在第一的是“枇杷园食为先火锅店(南山总店)”。只能说看到这个店名的瞬间,如果不是因为写稿的职业需要,我将立刻关闭高德、永久告别扫街榜,同时在朋友圈发布激烈锐评。

重庆这地方别的没有,好吃的火锅店还能没有吗?

给媳妇看了眼,她说感觉受到了侮辱。嗯,我也一样。

先说下背景,这家是个网红店,我们之前去吃过。枇杷园主打的宣传点,是拿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大的火锅餐厅,有差不多1000张桌子。

但除此之外,味道一般、服务拉胯、位置偏僻、价格显著偏高,完全没有值得推荐的理由。

我从来没有听过本地朋友推荐过这家火锅,但旅游大巴总是把外地游客一车车拉过来,真的心疼他们。枇杷园上榜而且排在第一,说明了一个事情,就是目前高德扫街榜基于导航人数、复购率、专程前往等指标构建的排序体系还是存在问题。

美食排行榜核心指标在于是否好吃,次要指标可能包括就餐环境、服务体验这些。

对于枇杷园这样的店,不管是本地人去,外地人去,还是本地人偶尔带外地朋友去,基本都是出于猎奇心理,想看看这家世界上最大的火锅店到底有多大。这个观点可以在高德评论区得到验证。

但从美食的角度而言,这种店肯定不应该占据过高的权重,更不应该在全城排行榜上排到第一。我的猜测是,枇杷园这家店实在是太大了,又顶着个吉尼斯纪录,所以像导航人数、专程前往这些数据要比其他店高得多。当把这些指标输入到算法里,得出的结果自然是这家店排名非常靠前。

这个问题如果单纯靠导航数据或者芝麻信用很难解决,因为基于这些要素区分不出消费者到底是因为猎奇去的,还是因为好吃去的。但如果有丰富的UGC评价内容,就很容易解决了,用户会直接点出来。

高德推出扫街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响应用户需求,因为大众点评高分店铺去了名不副实的情况屡见不鲜。

理想的情况是,高德用这套新的评价体系,发掘出那些现有体系下被埋没的低分好店。这种价值的最大体现,就是那些高德榜单跟点评榜单差异化的部分。

枇杷园登顶扫街榜倒是体现了这种差异化,但这不是显然原先预想的方式。

阿里想要什么?

《象先志》在此前高德扫街榜公布的当天,曾提到过一个细节,就是在缺乏蒋凡参与的情况下,高德其实面临显著的资源约束。

当时,高德官宣了“烟火好店支持计划”,将发放2亿元打车券和9.5亿元消费券,降低用户到店成本;提供3000万元现金激励与平台红包,鼓励用户制作分享优质探店内容。这个补贴力度其实是很低的,你直接看现金激励和红包的规模就知道。

或许是初期效果不错,而且阿里做团购的确相当需要补齐内容侧短板,国庆期间高德给出了远超之前的激励和补贴力度。每天发放1亿元红包,抽100台iPhone17,以至于小红书上只要一搜扫街榜,就会出现大量的扫码互助贴和评论。

蒋凡推行的大淘宝战略,虽然在尝试把所有大消费能囊括的业务都装到淘宝里,但也显然不太可能装下高德。但高德地图装不下,扫街榜是肯定能装下的,淘宝要做团购这是完全利用上的资源。

国庆前,淘宝闪购已经启动团购到店业务试点,首批落地上海、深圳、嘉兴三个城市核心商圈。

从业务实现上讲,相较于到家的外卖,到店团购的难度要低得多,因为到店不需要运营一个极其复杂的履约体系。所以在已经做了淘宝闪购的基础上,阿里要再做团购看起来是个从难到易、由简入奢的过程。

但从现实的商业逻辑上说,这个难度曲线不一定成立,甚至阿里再做团购的难度可能比几个月前再做外卖的难度要高。这就类似于今天要再做出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App非常容易,但你想让用户持续自发地使用下去却很困难。

淘宝要做团购,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第一,淘宝闪购做外卖,站在了饿了么的肩膀之上,做团购没有这样的基础。

饿了么虽然之前被美团欺负得很惨,但是有一个跑通的商业模式。阿里财报上有披露数据,在淘宝闪购主动出击之前,饿了么的UE已经打正了,哪怕仅靠自身力量,也是能够“生活自理”的。

但阿里此前在团购领域,并没有这样的基础。

口碑在经历了从淘宝到支付宝,再到饿了么、高德这些历史阶段后,在用户那里,它几乎完全丧失了存在感;在阿里内部,则被视为没有价值的边缘业务。

我之前提过一个观点,就是淘宝闪购/饿了么如果能稳住现有的市场份额,那借助外卖商家网络,另起炉灶重新把到店业务做一遍,效果或许比在口碑的烂地基上建新房要更稳。

后续蒋凡选择从深圳、上海、嘉兴这些城市开始团购试点,就说明他的确对于所剩无几的口碑遗产没有任何留恋,而是更愿意近乎从零开始把闪购的团购当做彻彻底底的新业务来做。

第二,团购是个高度竞争的市场,阿里的对手不只有美团,还有手握流量杀招的抖音。

抖音生活服务支付GMV约5600亿(含600亿泛零售),增速高达81%。2025年抖音生服定下的目标为9000亿,仍然保持着超高的增速水平。

2024年美团到店GTV在9000到10000亿之间,同比增长三到四成。而今年美团给到店业务定下的增速目标超过40%,同样属于冲刺型的新兴业务。

抖音跟美团业务口径上存在差异,但基本结论是到店团购领域美团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抖音增速更高快速追赶,两家激烈竞争抢夺市场份额。

所以阿里此时入局团购,如果仍然延续外卖的高举高打、补贴开路,效果估计会比外卖要差一些。

尤为关键的一点是,阿里到底想要从团购中得到什么?淘宝闪购做外卖的逻辑,是不一定要从外卖本身挣钱,而是把这个高频刚需当做主站的引流手段。

在这个前提下,阿里对于外卖业务的亏损承受能力很强。

而到店团购传统上是美团最肥的一块蛋糕,是主要的利润来源。

阿里对于到店业务是否有超越外卖业务的诉求,比如不只是不亏钱或者少亏钱,还希望能够从团购中赚到钱。又或者仍然秉持着“大消费”的逻辑,即用户有点外卖的需求,也有购买团购的需求,所以我们都做,来实现消费场域的闭环。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决定阿里到店业务走向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