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淤滩到全国:陈氏首乌全产业链布局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如何将地方特色产业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许多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江苏滨海,陈氏首乌以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如何将地方特色产业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许多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江苏滨海,陈氏首乌以百年传承的非遗技艺为核心,通过构建“种植-加工-研发-销售-文旅”全产业链布局,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从黄河口淤滩上的小小作坊,到布局全国的现代化企业,陈氏首乌的发展轨迹,蕴含着一套独特的乡村振兴密码,为其他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陈氏首乌的全产业链布局,始于对源头种植的严格把控。滨海县黄河口地区的淤滩土壤,虽然曾经因盐碱化严重而制约农业发展,但却为白首乌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环境。白首乌具有耐碱耐咸的特性,黄河口淤滩土壤中丰富的矿物质,更让滨海白首乌积累了丰富的营养成分,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优势。陈氏家族深知,源头种植是决定产品品质的关键,因此始终将种植环节作为产业链的核心基础。

2009年,滨海县陈氏首乌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标志着陈氏首乌在种植环节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统一向农户提供优质种苗、种植技术指导与农资供应,农户按照有机标准化种植要求进行田间管理,成熟后由公司统一收购。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难题,还通过有机认证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为了确保种植过程的规范性,合作社还建立了完善的溯源体系,对每一块种植基地、每一户农户的种植过程进行详细记录,从播种、施肥、除草到采收,每一个环节都可追溯,确保滨海白首乌的品质稳定可靠。

在种植技术方面,陈氏首乌不断探索创新。第四代传承人陈华文在继承祖辈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对滨海白首乌的种植技术进行优化升级。他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土壤进行检测分析,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推广使用有机肥与生物农药,减少化学肥料与农药的使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与品质。同时,合作社还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种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如今,陈氏首乌的种植基地已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有机化发展,成为滨海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示范基地,带动周边数千户农户从事白首乌种植,户均年增收数万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与增收问题,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工环节是陈氏首乌产业链的核心,也是“陈氏八法”非遗技艺的主要应用场景。从清光绪年间的驴拉磨手工加工,到如今的机械化、自动化加工,陈氏首乌在加工环节始终坚持“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理念,既保留了“陈氏八法”的精髓,又通过技术革新提升了加工效率与产品品质。

在“陈爹首乌坊”时期,加工主要依靠手工完成,效率低下,产量有限。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代传承人陈荣生创办滨海县淤尖正兴综合厂,自主研发首乌加工设备,开启了陈氏首乌加工机械化的先河。如今,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已建成现代化的加工厂房,引进了多条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涵盖首乌粉、首乌片、首乌茶、首乌保健品、首乌饮品等多个产品品类的加工需求。但在关键的加工环节,如“吊”“淀”“晾”等,依然严格遵循“陈氏八法”的传统工艺,确保产品品质与传统风味。例如,在首乌粉的加工过程中,虽然研磨环节采用了现代化的研磨设备,但研磨的细度、速度等参数仍以“陈氏八法”的要求为标准,确保首乌粉末细腻均匀;在沉淀环节,依然采用传统的陶缸沉淀法,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自然沉淀,最大限度地保留首乌的有效成分。

为了进一步提升加工水平,陈氏首乌还建立了专业的研发团队,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首乌加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团队围绕“陈氏八法”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开展技术攻关,优化加工工艺,开发新产品。例如,针对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研发团队在传统首乌粉的基础上,开发出低糖首乌粉、即食首乌粉、首乌蛋白粉等新型产品;在首乌饮品方面,除了传统的首乌封缸酒、黄河大曲,还开发出首乌果汁饮料、首乌茶饮料等适合不同人群的产品。同时,研发团队还对首乌的药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临床试验,开发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首乌保健品,拓展了产品的应用领域。加工环节的不断升级与创新,不仅提高了陈氏首乌的产品附加值,还丰富了产品品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为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研发与销售是陈氏首乌产业链的重要延伸,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在研发方面,陈氏首乌坚持“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模式,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滨海白首乌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2023年,第四代传承人陈华文拜师中国首乌之父、北京中医药大学龚树生教授,获得了龚教授的毕生研究成果资料,进一步提升了陈氏首乌的科研实力。

通过产学研合作,陈氏首乌在滨海白首乌的药理研究、有效成分提取、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科研团队通过对滨海白首乌的药理研究,明确了其在增强免疫力、抗疲劳、降血脂等方面的功效,为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有效成分提取方面,研发出了高效的提取工艺,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取首乌中的有效成分,为首乌保健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产学研合作还为陈氏首乌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实了企业的研发团队,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销售环节,陈氏首乌构建了“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网络,实现了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的布局。在线下,公司在全国多个省市建立了经销商网络,与大型超市、药店、特产店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同时,公司还在滨海县、南京市等地开设了“陈氏首乌”品牌直营店,展示销售陈氏首乌的全系列产品,并为消费者提供体验服务,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信任。在线上,公司入驻了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了官方旗舰店,同时利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展销售渠道。

此外,陈氏首乌还积极拓展B端市场,与食品加工企业、保健品企业、餐饮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其提供首乌原料或半成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随着南京分公司的成立,陈氏首乌将以南京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完善全国销售网络,推动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不仅提高了陈氏首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提升了“滨海白首乌”的品牌知名度,让这一地方特色产品成为全国消费者熟知的品牌。

文旅融合是陈氏首乌产业链的全新延伸,也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2025年,陈氏首乌文旅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陈氏首乌正式开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征程。公司以“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宗旨,依托陈氏首乌的百年历史文化与“陈氏八法”非遗技艺,打造集种植观光、非遗体验、文化研学、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首乌文化旅游景区。

在文旅项目的打造上,陈氏首乌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景区内设有“陈爹首乌坊”非遗体验馆,还原了清末民初“陈爹首乌坊”的生产场景,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陈氏八法”的传统加工技艺,如用竹刀刮首乌皮、用石磨磨首乌粉等,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设有首乌文化博物馆,展示陈氏首乌的百年传承历史、“陈氏八法”非遗技艺、滨海白首乌的药理知识等内容,让游客深入了解首乌文化;设有有机种植观光园,游客可以走进田间地头,观察滨海白首乌的生长过程,参与采摘活动,体验农耕乐趣。

同时,陈氏首乌还结合乡村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开发了一系列文旅产品与活动。例如,举办“首乌文化节”,开展非遗技艺展示、首乌产品展销、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推出“首乌养生之旅”,为游客提供首乌养生餐、首乌SPA等服务,让游客在休闲度假的同时,感受首乌的养生功效;开展“非遗研学之旅”,与学校合作,组织学生走进景区,开展非遗文化学习与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陈氏首乌文旅项目的打造,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传播了“陈氏八法”非遗文化与滨海白首乌文化,提升了地方文化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文旅项目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如景区讲解员、非遗体验指导师、餐饮服务人员等,进一步带动了村民增收,实现了文化振兴与经济振兴的双赢。

从种植到加工,从研发到销售,再到文旅融合,陈氏首乌构建了一条完整的全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合力。这条产业链不仅推动了陈氏首乌自身的发展,更成为推动滨海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它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了文化振兴;开发了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了生态振兴与经济振兴。陈氏首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明了地方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与价值。未来,随着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与拓展,陈氏首乌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