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得知,闽清坂东永辉超市将于9月15日停止营业,这是该超市今年大规模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上半年永辉已关闭227家亏损门店。
位于闽清坂东的永辉超市即将在9月15日因战略调整而关闭。该店在停业公告中表示:“由于我们之前的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还不成熟,没能真正地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商品、舒适的卖场环境和满意的服务,也没能为员工提供好的平台和福利,辜负了大家的认可!”
这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已关闭227家长期亏损门店,而去年全年才关闭232家尾部门店。大规模闭店背后是永辉超市连续多年的业绩下滑:2021年至2024年,永辉累计亏损超过95亿元。
一、 业绩承压,连续亏损下的断臂求生永辉超市的财务状况令人担忧。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永辉营业收入约299.48亿元,同比下降20.73%。归母净利润亏损约2.4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盈利约2.75亿元,同比亏损增加5.16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更为严重,达到约8.02亿元。
亏损主要原因包括:整体销售规模减小、商品供应链改革导致短期毛利下降、关闭大量门店产生相关成本费用,以及持有的股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84亿元。永辉超市的资产负债率已达88.37%,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资金压力加剧。二、 战略调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永辉超市正在经历深度转型期。2024年5月起,永辉进入了“学习胖东来”的时间,开始对门店进行调改。据永辉超市副总裁、全国调改项目负责人王守诚介绍,单家门店的调改投入从500万至800万元不等,部分规模较小的店面费用在300万元。
调改措施包括:优化商品结构,提升商品品质和丰富度;拓宽购物通道、降低货架高度、优化灯光布局;增加休息区和便民设施等。
截至2025年8月21日,永辉超市的调改店已增加至162家。公司计划在2025年9月30日前,完成全国200店的调改目标;到2026年,完成全部门店的调改。三、 行业困境,传统商超的集体挑战传统商超行业正面临艰难时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提到,消费者购买力减弱,叠加即时零售平台、折扣零食店等业态的消费分流,超市行业面临发展挑战。
行业困境主要体现在:营收下滑、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整体增速明显放缓;线上冲击等多重压力之下,传统商超闭店现象频发,业绩持续承压。
同时,企业还面临门店调改落地、新店选址、高质量供应商难寻、转型资金投入较大,以及房租、人工等刚性成本难以降低等问题。四、 调改误区,学习胖东来形似神不似超市行业掀起了学习胖东来的调改大潮,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多个误区。部分超市在调改前没有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盲目进行调改。没有结合自身的区域特点、目标客群、经营优势等制定个性化的调改方案,而是简单照搬其他成功企业的模式。
有些企业过于关注短期成本,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投入不足,却在装修等硬件设施上过度花费。
一些超市为了节省成本,减少员工培训次数和时长,导致员工服务水平难以提升。
重“面子”不重“里子”也是常见问题。有些企业只注重门店装修等表面工作,而忽视了对经营理念、员工素质提升、供应链优化等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五、 供应链改革,自有品牌成突围关键永辉超市正在大力推进供应链改革。2025年3月,永辉宣布“聚焦核心大单品”战略,目标是在三年内与供应商共同孵化100个年销售额破亿的单品。
2025年1月,永辉超市申请设立一家专注于永辉超市自有品牌供应链的全资子公司浙江辉联供应链有限公司。次月,该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由永辉超市100%持股。
公司计划通过3~5年供应链生态建设,推动自有品牌达到永辉整体销售额的40%。2025年永辉超市计划上架60支新品,孵化出至少10支超过1亿元的超级战略大单品。
六 管理层变更,名创优品系掌舵改革2024年9月,名创优品的子公司骏才国际以62.70亿元的价格收购永辉超市的29.4%股份。目前,骏才国际已成为永辉超市的第一大股东。
2025年3月,永辉超市进行董事会换届。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松担任公司董事长,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担任非独立董事、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
由于第六届董事会暂未聘任公司CEO,授权公司改革领导小组代行CEO职责,由叶国富担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手中掌握了实际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