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宋志娇
编者按:2025年10月15日,是开国少将王政柱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五年前,在王政柱将军诞辰105周年之际,《祖国》杂志曾专访将军长子王延同志,并刊发纪念文章和访谈视频,全面呈现了这位“金身将军”跨越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新中国建设各个历史阶段的传奇人生。2023年10月,王延同志不幸因病逝世。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祖国》杂志特根据五年前采访视频和王延同志遗存资料,整理成文,以致追思与敬意。如今,虽已无法再聆听亲历者的讲述,但王政柱将军用生命书写的忠诚史诗,依然如他腰间曾背负的黄金般熠熠生辉。

王政柱(1915.10.15-2001.4.8)
烽火淬炼显忠诚王政柱,1915年10月15日生于湖北麻城西张店乡,6岁丧父,家境贫寒。村中私塾老师被他的好学精神感动,让他免费听了半年课,学会了几百个生字,为一生自学成才打下基础。1930年10月,他随“西张店少年先锋营”集体加入红军,从此踏上革命征程。

1936年4月,时任红军总部作战科长的王政柱在四川甘孜。刘伯承将其的名字由“王正柱”改为“王政柱”。
在长征中,王政柱三过草地、两越雪山,曾任红军总部作战科科长。1934年在攻打四川帖帽山战斗中,他左腿膝关节被打碎,行动不便。1935年6月,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由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傅连璋亲自手术,成功取出弹片,使他得以完成长征。

1937年3月,王政柱入抗大第二期学习前照于延安王家坪军委总部。时任中革军委一局作战科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政柱开启在彭德怀身边16年的参谋生涯。1940年8月22日下午,在山西省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总部作战室,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的王政柱向彭德怀、左权汇报战况时提到“105个团参战”,彭德怀当即命名这场战役为“百团大战”,这一历史瞬间成为我军抗战史上的经典。

1938年,王政柱照于八路军总部转移途中。时任作战科副科长。

1940年王政柱带领作战科绘制的《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现存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左权参谋长是王政柱的恩师,帮助他提升文化水平和参谋业务能力,使其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参谋人员。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指挥突围时英勇牺牲,令王政柱悲痛不已。而受到左权将军保护而幸存下来的八路军女机要员罗健,日后成为王政柱的夫人。王政柱生前多次对子女说:“左权是你们妈妈的救命恩人!没有左权你们妈妈突围不出去,也就没有你们三个孩子!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左权牺牲后,彭德怀副总司令将其配枪交予王政柱保管使用。新中国成立后,王政柱将左权的配枪及其所赠毛毯一并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1941年5月,(前排右起)王政柱作战科长、左权参谋长、魏国运情报科长于山西省辽县武军寺八路军总部。

1987年,王政柱与夫人罗健手捧亲自采摘的山花,登上十字岭,在左权将军殉难处祭拜左权参谋长。
1943年3月,王政柱受彭德怀之命,与机要员罗健、朱德总司令的马夫老红军汪秀田一起将前方缴获日军并积攒的190两黄金和8斤金银首饰,从山西麻田护送至延安,上交党中央。这段历程艰险异常:历时72天,行程2130里,三次穿越敌占区和封锁线。途中王政柱将金银裹在身上,日夜不离身,即使金银首饰扎破皮肤使棉袄能看出血痕,他也未卸下片刻,宁可忍饥挨饿也分文未动。三人历尽艰辛,最终抵达延安王家坪中央军委总部,将财物如数上交。多年后,这段“千里送黄金”的事迹被拍摄成电影《金身将军王政柱》。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安澜赞叹:“王政柱身背黄金,心如明镜,心比金子还亮,对党赤胆忠心!”这句话成为对王政柱将军忠诚品质的最好诠释。
在延安时期,王政柱与罗健结为连理,朱德总司令亲自出席简朴的婚礼,证婚人为朱德夫人康克清和彭德怀夫人浦安修。王政柱和罗健长子王延曾回忆:“父母相濡以沫58个春秋,无论是战争年代的考验,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的严峻考验,他们始终不离不弃、相互扶持、钟爱一生。”

1943年5月30日,王政柱与罗健在延安王家坪中央军委总部拍摄的结婚照。
解放战争时期,王政柱任中央军委作战局副局长兼枣园作战室主任,成为毛主席的“枣园老朋友”。1946年8月,国民党空军对延安城狂轰滥炸,毛主席提出“人存地失、人地皆存,人失地存、人地皆失”的战略思想,王政柱深刻领会并协助部署延安撤离工作。他起草作战命令、参与西北野战军指挥,以2万兵力对抗国民党胡宗南25万大军,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

1946年王政柱手绘的《延安防御部署图》
“四八空难”难释怀在王政柱73年的革命生涯中,有两件事最令他痛心:一是左权将军牺牲,二是1946年4月8日叶挺将军返回延安时所乘美军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失事。
1946年3月,王政柱奉周恩来副主席命令飞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对外身份为中共代表团参谋组长,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接叶挺将军出狱。3月4日晚,王政柱前往重庆江北的一座国民党秘密监狱接叶挺出狱。当叶挺出现时,只见他长发长须,发披肩、须过胸,这是他为抗议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及非法关押自己五年多所作出的无声抗争。

1946年3月5日,叶挺发给毛主席、党中央的入党申请电文。

1946年3月7日,毛主席复电,同意叶挺同志入党。
出狱后,叶挺积极要求为党工作,但周恩来考虑其安全,嘱咐他安心休养。王政柱每天都要到叶挺居住的公馆,带去叶挺所要的书籍资料,并照料叶挺一家生活。叶挺一家生活俭朴、平易近人,给公馆工作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1946年3月照于重庆。左起:叶挺夫人李秀文、女儿叶扬眉、小儿子阿九(叶挺怀抱在怀中)、叶挺。
4月8日上午8时,王政柱陪同叶挺登上美军C-47运输机。8时半,周恩来赶到机场登上飞机,与叶挺、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一一握手道别时,对坐在角落的王政柱说:“王政柱,你跟我下飞机,我有重要任务交给你。”
飞机于9时起飞,中午在西安加油,下午2时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周恩来的一句话,让王政柱幸免于难。
事后得知,周恩来第二天要与国民党代表谈判,要求王政柱准备一份“国共两党、两军控制区对峙态势图及双方兵力装备对比表”,因而临时召他下飞机。这一偶然决定使王政柱逃过一劫,但也让他终生为未能护送也挺回延安而痛惜。

1996年5月13日,王政柱为红岩纪念馆题词。
王政柱将军一生以左权、叶挺为榜样,对党赤胆忠心。虽历经坎坷曲折、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却总能化险为夷。他常告诫家人,要向左权、叶挺学习,永远相信党、相信毛主席。
赤子丹心为人民新中国成立后,王政柱任西北军区副参谋长。抗美援朝期间,他带着毛岸英牺牲的痛楚入朝,制定严密的防空制度,提出坑道战策略。其间,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参谋长,后兼西海岸指挥部参谋长。参与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彭德怀说:“在西安机场要是知道抗美援朝,我就把你拉上飞机了。”这句感慨,说明王政柱的参谋工作充分得到了彭德怀的认可。

1952年彭德怀与中朝联司部分干部合影。右起:邓华、陈赓、彭德怀、朴一禹、甘泗淇、李贞、王政柱。
1954年主持海军青岛基地时,这位“旱鸭子”将领用蜡烛照亮学习笔记,从俄文字母到舰艇旗语逐一攻克,曾指挥击落国民党高空侦察机。1956年6月11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海军将官时,一时未认出穿着白色将军礼服的王政柱。周恩来马上介绍:“他就是枣园作战室主任王政柱啊。”毛主席听后,握着他的手笑道:“就是王政柱,枣园的老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1959年9月,王政柱(二排左五)在青岛接见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航海多项竞赛及水上摩托艇表演赛的运动员。
1959年庐山会议后,王政柱因拒绝批判彭德怀而受到不公正待遇,被认定为“彭黄在海军三人小集团成员”。但他仍顾全大局,投身红四方面军战史编写工作。1963年经周恩来提名,任海军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分管作战。他参与指挥了击沉台湾国民党军“大金一号”和“大金二号”间谍船战斗,以及著名的“八六海战”。1966年,南海舰队组建海上护航编队,由王政柱担任总指挥,连续执行近半年的护航任务,成功掩护从印度尼西亚撤侨的行动。

1963年,红四方面军战史编委会成员合影。后排左一为王政柱少将。
文革期间隔离十年,他写下“知足常乐”宽慰家人:“我比彭老总强多了,至少看到胜利的今天。”

1963年7月,王政柱将军全家福。左起:王晓莲、王延、王政柱、王晋、罗健。
1980年,邓小平亲自批示“立即解脱,分配工作”,王政柱被任命为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分管总后勤部司令部和直属队。他心系官兵,提高烈士抚恤金标准;关心家乡建设,为麻城协调铁路噪音问题、捐赠教学物资;协助为受冤干部平反,彰显出公道正派的品格。

1987年7至8月,王政柱(前右二)陪同西路军老战士、谢觉哉夫人王定国(右一)出席西宁西路军纪念馆开幕式。
未能尽孝留遗憾1949年9月,湖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派人到西张店老家,告知王政柱母亲其子仍在世。他又致电兰州,告诉王政柱其母健在。因西北战事未止,王政柱未能及时返乡探母,直至1950年9月28日,才携夫人罗健,儿子王延、王晋回到故里。
一进家门,弟弟王正坤告诉他,母亲已于半年前去世。原来,王政柱的母亲谌氏以为离别二十年的儿子会立即回乡探母,因盼子心切,急出心脏病,于农历1949年12月28日病故。王政柱夫妇原计划接老人至兰州安度晚年,如今却愿望成空。未能尽孝成为王政柱一生最大的遗憾。
10月2日,王政柱在汉口写下生平第一首诗《探母》,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未能尽孝的遗憾:
(一)
十五离家当红军,辜负母亲养育恩。
含泪告别众乡友,盼望穷人早翻身。
(二)
三十五岁回麻城,一心只望见母亲。
三步当作两步走,只见新坟不见人。
(三)
儿走母亲受尽苦,东逃西讨求生存。
敌人恨娘“赤匪婆”,逼娘交出儿红军。
(四)
刘邓大军回老区,母亲带病把儿寻。
希望变成了绝望,未等儿子尽孝心。
笔耕不辍书精神为了提高文化水平,王政柱从参军后一直到去世都保留着写日记的习惯。离休后,他根据自己的日记内容编写了回忆录《烽火关山》和文集《战地黄花》,还留下大量电报、作战命令、各种笔记和历史照片等宝贵资料。

王政柱编写的回忆录《烽火关山》和文集《战地黄花》
2000年12月,王政柱题写了一生中最后两个字:军魂。他说:“我们要反腐!我们要精简整编!我们要重塑军魂!永远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王政柱书写的“军魂”
2001年4月8日,王政柱将军走完86年人生,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留下了《百团大战始末》等著作和那句家训:“不走官路,不走商路,走好自己的技术路。”将军离世的这一天恰是“四八空难”55周年纪念日。遵照他的遗愿,一半骨灰安葬于麻城人民公墓,另一半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2001年4月2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到家中吊唁王政柱逝世并慰问罗健。左起:徐兴国秘书、王晋、罗健、罗怀忠(罗健之弟)、迟浩田、王延、丁一心、王晓莲、高卫(王晓莲之夫)。
坚守初心铸丰碑王政柱将军的一生,是忠诚、勇敢与奉献的写照。从长征烽火到抗美援朝,从海军建设到后勤保障,他始终坚守信仰、服务人民。其子王延同志记录的家族故事,更让红色基因鲜活可感。在新时代,我们应传承这种精神,铭记历史、砥砺前行,让革命先辈的光辉永远照耀中华大地!

晚年的王政柱将军
王政柱战争年代在毛泽东、周恩来以及朱德、彭德怀、刘伯承、徐向前和叶剑英五位元帅身边做过参谋工作,被杨得志上将称为“军中自学成才的秀才”,被彭德怀称为“活地图、活字典”。这些赞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一生奉献的最好总结。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魂”,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今天纪念王政柱将军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回顾他的光辉事迹,更要学习他的崇高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今日重读王政柱将军的故事,有三重启示尤为深刻:
信仰的纯度:从身负黄金腰染鲜血,到庐山会议后拒绝落井下石,他对党的忠诚始终如水晶般透彻;学习的韧度:放牛娃出身却著书立说,年近四旬仍从零学习海军知识,印证“苟日新,日日新”的真理;家风的温度:要求子女“做合格工程师而非高官”的教诲,与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嘱托遥相呼应。
将军生前常说:“平安是福,健康是福,为人民服务才是最大的幸福。”这朴素的话语,正是他跨越世纪的精神密码。在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这位“枣园的老朋友”留下的精神财富,仍如他当年带给延安的黄金般,闪耀着永恒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