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七年的冬天,北京西山脚下一间漏风的破屋里,一个穿着打补丁棉袄的中年人正对着一盏油灯发呆。他手里攥着几张泛黄的纸,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墨迹有的干有的湿 —— 湿的地方,大概率是他不小心掉的眼泪。这个人,就是曹雪芹。此刻他盯着的,正是《红楼梦》的初稿。你想想,一个曾经住惯了江南豪宅、见过金陵繁华的公子哥,如今却要靠卖画换米、在寒风里冻得手发抖来写小说,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发紧。而他这一写,就写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还留下了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的传说。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传说是不是真的?曹雪芹又为啥能把书里的字都写成 “血泪”?
1.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不是吹牛,脂砚斋的批语能作证很多人第一次听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能会觉得是后人夸张了 —— 一部小说,用得着改十年吗?但要是翻一翻《红楼梦》早期抄本里的批语,你就知道这事儿真不是瞎编的。最关键的证据,来自一个叫 “脂砚斋” 的人。
这个脂砚斋是谁,至今史学界还有争议,有人说他是曹雪芹的亲戚,有人说就是他的朋友,但不管身份如何,这人肯定全程跟着曹雪芹写稿、改稿,甚至还提过意见。在现存的 “甲戌本”《红楼梦》里,脂砚斋在开头就写了一句批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正好对应了 “批阅十载”;还有一句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说明曹雪芹到死都还在改这部书,根本没写完。
除了脂砚斋的批语,曹雪芹的朋友也能作证。他有个叫敦诚的朋友,写过一首《寄怀曹雪芹》,里面有句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黄叶村” 就是曹雪芹晚年住的西山脚下,这句诗说明曹雪芹在那儿一边过苦日子,一边埋头著书。还有个叫张宜泉的朋友,也写过诗说曹雪芹 “举家食粥酒常赊”,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却还在 “著书黄叶村”。你想啊,要是只写一两年,哪能让朋友都记住他 “十年著书” 的样子?
不过也有学者说,“十载” 可能不是精确的十年,而是指很长一段时间。毕竟《红楼梦》的规模太大了,光主要人物就有上百个,情节线又复杂,从贾家的繁华写到衰落,还要藏着对封建家族的反思,可不是改一两回就能成的。比如脂砚斋还提到,书里原本有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的情节,后来曹雪芹听了建议,把这部分删了,还改了相关的细节 —— 这只是 “增删五次” 里的一次,就动了这么大的手脚,更别说其他章节了。所以不管是十年还是更久,曹雪芹为这部书花的心思,绝对配得上 “呕心沥血” 这四个字。
2. “字字皆血泪”:书里写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的人生为啥曹雪芹改书会改到掉眼泪?因为《红楼梦》里的贾家,根本就是他自己家的影子。你可能不知道,曹雪芹的家族曾经有多牛。他的曾祖父曹玺,是康熙皇帝的奶兄弟,后来还当了江宁织造 —— 这个职位看着是管织丝绸的,其实是康熙在江南的 “眼线”,权力大得很,而且江宁织造府还特别有钱,光是府里的花园,就比后来的大观园差不了多少。曹雪芹小时候就在这样的宅院里长大,每天见的是 “钟鸣鼎食”,玩的是 “诗酒花茶”,用书里的话说就是 “锦衣纨绔,饫甘餍肥”。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康熙死后,雍正皇帝上台,曹家因为亏空公款、站错队伍,被抄了家。那时候曹雪芹才十几岁,一夜之间从富家公子变成了破落户,跟着家人从江南搬到北京,住的房子从豪宅变成了小胡同里的杂院,吃的从山珍海味变成了粗茶淡饭。这种从云端掉下来的滋味,没经历过的人根本没法懂。而他把这种滋味写进《红楼梦》里,就成了 “字字皆血泪”。
比如书里写林黛玉进贾府,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其实藏着曹雪芹自己初到北京时的自卑;写贾家被抄家时,王熙凤哭着说 “我不托生个男人,把我带到这么个地方”,说不定就是曹雪芹看着自家财产被查抄时的绝望;还有宝玉最后出家,穿着破烂的僧衣走在雪地里,那句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就是曹雪芹对自己家族命运的总结吗?
有一次脂砚斋在批语里说,看到书里 “宝玉挨打” 那段,想起曹雪芹小时候也挨过父亲的打,当场就哭了。你看,《红楼梦》里的每个情节、每个人物,都藏着曹雪芹自己的经历和眼泪,这哪是写小说啊,这分明是在把自己的人生拆开来,一行一行写在纸上。
3. 为啥能成古典巅峰?看看它比别的小说 “牛” 在哪中国古典小说不少,《三国演义》写战争,《水浒传》写英雄,《西游记》写神话,可为啥偏偏《红楼梦》能成巅峰?不是说其他书不好,而是《红楼梦》做到了以前所有小说都没做到的事 —— 它把 “人” 写活了,还把一个时代的 “痛” 写透了。
先说说写人。以前的小说,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就是仁厚,曹操就是奸诈。可《红楼梦》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就说王熙凤,她狠吧?害死尤二姐、克扣丫鬟的月钱,可她也有可怜的地方 —— 她是贾家的 “管家婆”,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没人真正心疼她,最后还落了个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的下场。再比如薛宝钗,很多人觉得她世故,可她也是个被困在封建礼教里的姑娘,她想嫁宝玉,一部分是为了家族,一部分也是想找个能懂她的人,最后却只能守活寡。曹雪芹写这些人,不是为了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告诉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牺牲品。这种对 “人” 的理解,在当时太超前了。
再说说写时代。《红楼梦》表面上写的是贾家的兴衰,其实写的是整个封建王朝的 “绝症”。贾家看着繁华,其实早就烂透了:老爷们只会吃喝玩乐,少爷们只会斗鸡走狗,家里的钱越来越少,却还要撑着面子办宴席、娶媳妇。就像书里秦可卿临死前托梦给王熙凤,说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让她早点为贾家留后路,可王熙凤没听,贾家也没人听 ——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 “虚假的繁华”,根本不知道怎么改。这种对封建家族衰落的反思,以前的小说从来没写得这么深刻。你读《红楼梦》的时候,会觉得贾家的灭亡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就像看到一座快塌的大楼,你知道它迟早会倒,却没办法阻止,这种无力感,就是曹雪芹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时代之痛。
而且《红楼梦》还藏着很多 “细节杀”。比如书里写饮食,光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吃的 “茄鲞”,就要用十几只鸡来配;写衣服,宝玉的 “雀金裘” 是用孔雀毛织的,破了个洞都没人会补;写节日,元宵节的灯谜、中秋节的诗会,每个细节都透着当时的生活气息。这些细节不是随便写的,而是曹雪芹用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堆出来的,也让后来的人能通过这本书,看到清代中期贵族的真实生活 —— 这种 “史料价值”,也是其他小说比不了的。
4. 到今天,我们为啥还离不开《红楼梦》?现在距离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已经两百多年了,可我们还是离不开它。你看,每年都有新的《红楼梦》电视剧、话剧改编,书店里永远有各种解读《红楼梦》的书,甚至还有 “红楼梦” 主题的奶茶、汉服 —— 为啥这部书能火这么久?
因为它写的 “人情世故”,到今天还能用。比如书里写黛玉和宝玉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而是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那种灵魂共鸣,这种对 “知己” 的追求,现在的年轻人也懂;书里写探春改革贾府的财政,想靠省开支、搞副业来救贾家,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这种 “想做事却做不成” 的无奈,现在很多打工人也能感同身受;甚至书里写的 “职场生存”,比如平儿怎么在王熙凤和丫鬟之间周旋,袭人怎么在宝玉身边站稳脚跟,放到现在的办公室里,也能找到对应的人。
还有一点很重要:《红楼梦》是本 “没写完的书”。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想象空间。比如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宝玉最后真的出家了吗?贾家后来有没有复兴?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也让大家一直想聊、一直想研究。就像现在网上总有 “红学爱好者” 争论 “黛玉葬花到底葬的是什么花”“宝钗的金锁是真是假”,这种讨论,其实就是《红楼梦》生命力的证明。
想想曹雪芹,他当年在西山的破屋里写这本书的时候,肯定没想到两百多年后,还有这么多人在为他的书争论、感动、流泪。他花了十年时间改出来的 “血泪文字”,没有随着时间消失,反而成了中国人的 “精神宝藏”。这大概就是对 “古典巅峰” 最好的解释 —— 真正好的作品,从来不会过时,因为它写的是人性,写的是人心,写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开的悲欢离合。
你平时读《红楼梦》的时候,有没有哪个人物或者哪个情节,让你一下子就想起自己的经历?是看到黛玉葬花觉得心疼,还是看到宝玉反抗科举觉得解气?或者你还有没搞懂的 “红学谜题”?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跟着曹雪芹的文字,再品品这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的人生百态。要是喜欢今天聊的内容,也别忘了关注我,以后咱们还能一起挖挖古典文学里的那些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