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雪龙 2" 号完成北冰洋科考

9 月 26 日上午 9 时,我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雪龙 2” 号缓缓驶入上海外高桥港,标志着中国第 15 次

9 月 26 日上午 9 时,我国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雪龙 2” 号缓缓驶入上海外高桥港,标志着中国第 15 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此次科考历时 128 天,航程达 2.8 万海里,先后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波弗特海等海域,开展了海洋、大气、冰盖等多学科综合考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科考期间,最引人关注的是 “深海一号”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搭载 “蛟龙” 号完成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任务。9 月 5 日,“蛟龙” 号在波弗特海 82°N 海域突破 1.2 米厚冰层,成功下潜至 3850 米海底,耗时 8 小时完成海底样品采集、生物观测等任务,共获取沉积物样品 23 份、海水样品 56 瓶、生物样品 17 种,其中包括 3 种此前未在北极海域发现的深海生物。

“雪龙 2” 号船长赵炎平介绍,此次科考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北极冰情复杂,夏季海冰覆盖率较往年降低 15%,导致冰区航行路线频繁调整;二是高纬度地区通信信号弱,科考队通过搭建卫星中继站,实现了深潜作业全程实时传输;三是部分海域存在外国科考船活动,需协调避让,保障作业安全。针对这些挑战,“雪龙 2” 号充分发挥双向破冰能力,累计破冰航程达 1200 海里,最高破冰厚度达 1.8 米,创造了我国极地科考船在北极的破冰纪录。

科考队还在北极冰盖开展了多维度观测,首次获取北极冰盖厚度变化的连续数据。数据显示,2025 年北极夏季冰盖平均厚度为 1.8 米,较 2005 年下降 32%,冰盖消融速度较预期加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汝建表示:“这些数据将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更准确预测北极生态系统变化趋势。”

此次科考还推动了国际合作,“雪龙 2” 号与挪威 “极地之星” 科考船、美国 “希利” 号破冰船开展了 3 次联合观测,共享了海冰、海洋环流等数据。中国第 15 次北冰洋科考队领队徐韧表示:“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资源安全均有重要影响。此次科考成果将为我国参与北极治理、推动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据了解,此次科考获取的各类样品和数据将由 26 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预计 2026 年发布综合研究报告。下一步,我国将加快推进 “冰龙” 号极地科考站建设,计划 2027 年在北极建立首个常年科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