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邮票上的中国人民邮政,1992年为什么改为中国邮政,还加上了英文

邮票铭记,是指邮票上的国家和邮政名称,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后,国名标记和邮政标记都是连在一起的设计。新中国第一套邮票“

邮票铭记,是指邮票上的国家和邮政名称,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后,国名标记和邮政标记都是连在一起的设计。

新中国第一套邮票“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华北邮政总局于1949年10月8日向全国发行的,当时的邮票铭记为“中华人民邮政”。

1950年2月1日,邮电部组建后发行的第一套邮票为“纪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仍然使用的是此铭记,加上1949年11月16日发行的“纪3”,新中国邮票铭记为“中华人民邮政”的仅此三套。

1949年12月邮电部召开全国邮政会议,决定我国邮政的名称为“中国人民邮政”,1950年2月10日从我国发行的第一套普通邮票“普1”《天安门图案(第一版)》开始,这个铭记一直沿用了41年,直到1991年年底。

1956年,我国实行部分汉字分批简化字体改革,邮票上的繁体字也开始加入简化进程。1956年10月1日发行的“特16”《东汉画像砖》将邮票上的“邮”字进行了简化。

1957年8月10日发行的“纪41”《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则将“国”字进行了简化。

而“邮”“国”字同时简化的首套普通邮票,则是1958年9月25日发行的“普10”《花卉》。

当然,在使用“中国人民邮政”的41年里,我国一些反映文物、国画、工艺美术题材的邮票,在使用篆体书写国名时,再次使用了繁体铭记,这也是为了更加符合邮票所展现的主题画面。

字体上从1949年开始,邮票铭记大部分采用的都是各式印刷字体。1967年至1968年发行的“文”字邮票上,则是改用了毛泽东手书体,直到1969年“文14”《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邮票,铭记才又恢复使用印刷体。

1972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万国邮联取得合法席位。1989年修订后的《万国邮政公约实施细则》中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邮票及交付邮资标记应当用拉丁字母标明原寄国国名和用阿拉伯数字标出邮资值……”

为适应这一国际规格要求,提高我国邮票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声誉,邮电部决定在邮票票面上增加英文国名,并将“中国人民邮政”简写为“中国邮政”。

1991年12月1日发行的贺年有奖明信片邮资图上,首次使用“中国邮政”铭记,并按照万国邮联对会员国的号召要求,添印了英文国名“CHINA”。

1992年1月25日发行的《壬申年》二轮生肖邮票,铭记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变,这也是新中国邮票上首次使用新邮政铭记。

关于去掉“人民”二字,邮电部为了避免歧义还专门对外进行了解释:“中国”本身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简化后的“中国邮政”将无损于“中国人民邮政”所包含的意义。

香港回归前,国家港澳办曾找到邮电部商量回归后怎么发行邮票,最终决定1997年7月1日起,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的邮票使用“中国香港Hong Kong, China”铭记,1999年12月20日起,澳门特别行政区发行的邮票使用“中国澳门Macau, China”铭记。

至此我国邮票拥有了“中国邮政”“中国邮政CHINA”“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四种铭记,这也是邮票发行史上的一个特色。

那么你更喜欢哪种邮票铭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