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章丘的铁匠铺里,叮当的锤声穿越了千年时光。那口被央视纪录片带火的手工铁锅,不仅是厨房里的炊具,更是一代代匠人用热血与汗水淬炼出的文化符号。
章丘打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地铁矿资源丰富,又紧邻黄河,便利的交通让铁器得以远销各地。明清时期,章丘铁锅凭借“薄如纸、亮如镜、韧如钢”的特质,成为宫廷贡品,“章丘铁匠”的名号也随之响彻大江南北。
一口地道的章丘手工铁锅,从一块生铁到成型,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铁匠们先将生铁在一千多度的火炉中烧至通红,再反复锻打去除杂质。最关键的“冷锻”环节,需一人持小锤标记,一人抡大锤重击,上万次的捶打让铁锅表面形成细密的纹路,既不粘锅又耐高温。最后经过渗碳、淬火、抛光等工序,一口铁锅才算真正完工。
如今,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坚持手工锻造的匠人已不足百人。但正是这份坚守,让章丘铁锅在浮躁的时代里愈发珍贵。当你用它煎炒烹炸时,触到的不仅是锅体的温热,更是千年传承的匠心温度。
这口锅,盛的是饭菜,装的是文化,守的是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