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爆发一种新型传染病——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起初被认为只影响特定群体,但很快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关注。这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也是一场社会信任的危机。
1986年,纽约某医院内,一名志愿者为艾滋病患者保罗·基南(Paul Keenan)提供晚餐。
艾滋病早期的病例多集中在男同性恋者、注射毒品使用者及血液感染者之间。由于对病毒传播机制缺乏了解,恐慌与误解迅速蔓延,患者常被污名化,甚至遭到亲友、学校和雇主的排斥。
1986年10月12日,艾滋病患者伊芙琳·N(Evelyn N.),向镜头展示其病体。
16岁的印第安纳州少年瑞安·怀特(Ryan White)是这一现象的代表。怀特因输血感染艾滋病,此前曾被原学校以担忧传播风险为由拒绝其入学。此事件成为当时社会对艾滋病存在普遍误解与污名化的标志性案例。
1987年1月1日,美国印第安纳州,16岁的艾滋病患者瑞安·怀特(Ryan White)在其新学校内。
在政府反应迟缓的背景下,民间自救力量迅速行动。患者、家属和活动人士走上街头,通过集会、守夜和媒体发声,呼吁正视疫情,保障感染者基本权利,并推动科研投入。
与此同时,摄影记者深入病患家庭、医院与抗议现场,以纪实影像记录这场危机中的真实面孔。镜头捕捉下的,并非抽象数字或标签,而是一张张具体面孔和他们的生活状态。这些图像突破社会偏见,让公众第一次直视艾滋病带来的真实冲击。
纽约市是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病例数量一度占全国近四分之一。作为全美同性恋人口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纽约在疫情监测、医疗干预和社会动员方面都处于最前线。
80年代的艾滋病危机不仅是一场医疗挑战,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对未知疾病的恐惧以及公共系统的应变能力。
1989年6月20日,美国加州奥兰治县街头,艾滋病权利支持者与宗教保守派人士就艾滋病相关议题发生对峙。
记录下这段历史的,不仅是冷冰冰的数据,还有那些被镜头定格的个体:他们曾经活着、抗争过,也以自身经历推动了社会的改变。
上世纪的艾滋病人照片#1 1988年2月1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临终关怀中心主任罗恩·沃尔夫(Ron Wolfe)探访艾滋病患者约翰·瑞安(John Ryan)。
#2 1990年2月20日,美国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16岁的血友病患者兼艾滋病感染者瑞安·怀特(Ryan White)接受例行医学检查。 怀特因治疗血友病注射受污染的凝血因子浓缩制剂而感染艾滋病。
#3 1990年4月,美国印第安纳州,瑞安·怀特(Ryan White)逝世后,其病房内景。 怀特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生前通过公开自身经历有力挑战了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与污名。他的离世直接推动了旨在改善艾滋病医疗资源的《瑞安·怀特综合艾滋病资源紧急援助法案》于同年8月签署生效。
#4 1983年6月15日,美国纽约州威斯特彻斯特县,惩教人员身着防护装备进入医院内监管的囚犯病房。
#5 1990年,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36岁的普里西拉·迪亚兹(Priscilla Diaz)与其子女:7岁的贾斯敏(Jasmin)、5岁的双胞胎索尔(Saul)与克里斯蒂安(Christian)在家中。 迪亚兹为艾滋病毒感染者,她的丈夫曾为吸毒者,因艾滋病并发症于此前数月去世。
#6 1989年3月28日,纽约市政厅外,警察拘捕了“行动起来”(ACT UP)联盟的抗议者。该组织正通过行动呼吁政府加快艾滋病应对政策。
#7 一位女士轻轻指着被子上缝着的名字——“特里·安·哈里根”。这位婴儿在仅七个月大时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离世。
#8 1989年6月20日,加利福尼亚州奥兰治县,两名男子在为艾滋病患者争取权益的行动中拥抱在一起。
#9 1985年,英国帕丁顿。一名艾滋病人在医院病床上低头掩面,情绪低落。
#10 1992年,俄亥俄州。多年以前,凯·柯比(右一)的儿子大卫因艾滋病去世。如今,她正照料大卫生前的朋友佩塔(左一)——他也身患相同的疾病。
#11 医生正在为一名艾滋病患者进行身体检查。据报道,该患者随后因艾滋病并发症去世。
#12 1989年,艾滋病患者迈克尔·卡伦(右)在纽约的公寓中,接受伴侣理查德·德沃金的安慰。
#13 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凯西之家,戴安娜王妃与一位艾滋病患者亲切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