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编钟能发多少音?一套编钟有 12 个音,战国曾侯乙编钟最完整

1978 年夏天,湖北随州擂鼓墩的考古工地上,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打破了田野的寂静。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擦拭掉青铜钟表面

1978 年夏天,湖北随州擂鼓墩的考古工地上,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打破了田野的寂静。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擦拭掉青铜钟表面的泥土,用木槌轻轻敲响时,两千多年前的乐音骤然响起 —— 这就是曾侯乙编钟,那个传说中 “最完整” 的编钟,终于用声音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编钟到底能发多少音?

1. 核心答案先摆清:一套编钟 12 个音,曾侯乙编钟做到了 “极致完整”

咱们先把关键问题说明白:标准的编钟套装遵循 “十二律” 体系,能发出 12 个基础音高,就像现在钢琴上一组八度内的 12 个半音。但不是所有编钟都能把这 12 个音凑齐,而战国曾侯乙编钟厉害在哪儿?它不仅把 12 个音全占了,还能在此基础上扩展出更宽的音域。

曾侯乙编钟不算小零件,整套下来有 65 件钟,分三层八组挂在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总重量快到 5 吨。考古队当年测试时发现,这组编钟的音域跨了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就少一个八度,而且每个八度里的 12 个半音全都齐全。更绝的是,它上面 2800 多字的铭文,直接标注了不同音调的名称和对应音高,相当于自带 “使用说明书”,这在古代编钟里是独一份的完整。

2. 编钟的 “发声魔法”:一钟双音,藏着古人的音律智慧

可能有人会好奇:65 件钟才发 12 个音?是不是有点 “浪费”?其实这里藏着个反常识知识点 —— 编钟是 “一钟双音”,每个钟敲正面和侧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而且这两个音还刚好差三度,特别符合音乐演奏的需求。

这可不是巧合,是古人故意设计的。编钟的钟体不是简单的圆形,而是合瓦形,就像两个瓦片扣在一起,这种形状能让钟体振动时分成两部分,互不干扰,所以能发出两个独立音高。《周礼・春官》里早有记载,周代就有 “十二律吕” 的说法,“律” 是阳声,“吕” 是阴声,合起来就是 12 个基础音。曾侯乙编钟的铭文里,更是直接写了 “黄钟”“大吕”“太簇” 这些十二律的名称,和《周礼》的记载能对应上,说明这套音高系统在战国时已经特别成熟了。

3. 为啥说曾侯乙编钟 “最完整”?比一比就知道

要说 “完整”,得有参照物才行。咱们往前数,商代的编钟大多是 3 件一组,只能发 3 个音,根本凑不齐 12 律;西周时发展到 8 件一组,能发的音多了些,但还是有缺口;到了春秋时期,最多也就 13 件一组,音域和完整性都比不上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的 “完整” 还体现在细节上。它的钟架是铜木结构,能承重 5 吨却稳如泰山,上面还雕着龙蛇花纹,又实用又华丽;钟体上的铭文除了音律,还记着不同诸侯国的音名对应关系,相当于古代的 “音乐翻译手册”。考古学家发现,这套编钟不仅能演奏楚国的音乐,还能奏中原地区的乐曲,这在战乱的战国时期,简直是 “音乐大同” 的见证。

《国语・周语》里说 “乐从和,和从平”,古人认为音乐的和谐能体现社会的秩序。曾侯乙作为楚国的贵族,能拥有这么一套完整的编钟,不光是有钱有地位,更说明他掌握着当时最顶尖的音律知识。而且编钟出土时,旁边还跟着编磬、鼓、瑟等 125 件乐器,刚好能组成一个完整的 “宫廷交响乐团”,这在其他古墓里从来没见过。

4. 穿越两千年的回响:编钟的 12 个音,现在还在 “唱歌”

可能有人觉得,编钟就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其实它的 12 个音一直没闲着。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缶阵的声音灵感就来自编钟;2018 年曾侯乙编钟出土 40 周年时,音乐家还用复制品演奏了《茉莉花》《欢乐颂》,12 个基础音和现代音乐完美衔接,一点都不违和。

现在很多博物馆都有编钟演奏体验,比如湖北省博物馆,每天定时用复制品演出。听过的人都有感觉,那声音不是冰冷的金属声,而是浑厚又清亮,像从历史深处传来的问候。更有意思的是,现代科学家用 CT 扫描曾侯乙编钟,发现古人在铸造时就精确计算了钟体的厚度和弧度,误差不超过 1 毫米,才能保证一钟双音的精准度,这技术放在两千多年前,绝对是 “黑科技”。

以前总有人说 “古代没有精准的音律”,曾侯乙编钟直接打脸了。它的 12 个音不仅精准,还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比欧洲同类音律理论早了一千多年。这哪儿是乐器啊,分明是古人智慧的活化石。

你有没有在博物馆见过编钟实物?听到过它的声音吗?要是有机会听一次编钟演奏,你最想让它奏哪首曲子?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