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不是孤悬的理论,风俗亦非盲目的传承,二者本是天地规律在人间的双生体现。” 全真龙门第二十一代俗家弟子崔东军老师(法号至军)在谈及传统环境规划文化时,始终强调这一核心观点。作为古法三合与龙明心法平原风水的传承人,他深耕易学数十载,在实践中清晰勾勒出风水与风俗相互滋养的脉络。
从起源来看,二者皆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存智慧。崔东军老师以平原居住文化为例:“古人择水而居,既是‘水绕是真龙’的环境选择智慧,也渐渐形成‘近水而安’的居住风俗,这种交织从源头就注定了二者的共生关系。” 正如他在天星峦头理论中阐释的 “轸宿蟠龙引乳之象”,天星与地理特征的对应规律,既指导着居住环境规划,也潜移默化融入建房选址、等民俗活动。
二、乡俗为体,古法为用在崔东军老师的实践体系中,传统丧葬文化是风水与风俗深度融合的典型领域。他在环境规划中始终遵循 “乡俗通葬为基,古法三合为纲” 的原则,将阡陌葬、金车葬等传统技法与地方丧葬习俗有机结合。“千金难买平洋一突” 的平原环境观察要诀,在鲁西南乡村葬俗中转化为 “寻突而葬” 的民间传统,村民们虽未必知晓背后的环境适配原理,却在世代传承中践行着这一规律。
水口辨别中的风俗智慧更显精妙。崔东军老师在两水交汇处考察时发现,当地村民自古就有 “两水交,福气到” 的说法,且安葬时必然避开 “直水冲穴” 的方位。“这正是风俗对环境规律的生动转译,” 他解释道,“村民不懂专业测算方法,却用俗语记住了‘曲水环抱更宜居’的核心逻辑,这种传承比典籍记载更具生命力。”
将视野从传统丧葬转向阳宅与现代生活,崔东军老师同样揭示了风俗仪式背后的环境适配机理。在解析传统建房 “上梁祈福” 仪式时,他指出:“梁为宅之脊,对应建筑结构的核心承重部位,仪式中‘红布覆梁、谷物撒宅’的习俗,本质是对建筑核心的保护仪式,与三合古法‘结构平衡’原则完全契合。”
这种智慧在现代生活中仍有延续。崔东军老师以车内挂件选择为例,将传统理论与出行习惯相联系:“古人乘车祭祀路神,今人挂饰祈求平安,形式虽变,核心都是对出行环境的心理调适。玉石挂件温润沉静,葫芦饰件造型圆润,这些选择既符合传统审美偏好,也暗合了‘趋吉避凶’的民间心理。” 他特别说明,避免尖锐金属挂件的习俗,实则源于对出行安全的潜意识关注。
四、传承之道:剥离迷思,回归生活本真崔东军老师始终强调:“真正的风水与风俗,是古人总结的自然规律与生活智慧。” 他以传统安葬的尺寸讲究为例:“穴位深浅需合地理特征走向,这不是玄学,而是对土壤湿度、温度的经验把握,风俗将其固化为仪式,易学则揭示其环境适配内核。”
在他看来,传承的关键在于 “取其精华,应时而生”。如同他将 “平洋寻龙” 古法与现代城市规划结合,将 “天星择日” 理论与人生重要节点的民俗仪式呼应,都是让传统智慧在当代焕发活力的实践。“风水与风俗的终极价值,在于让人在天地间找到平衡,在传统中获得心安,这正是易学‘天人合一’的精髓所在。”
崔东军老师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传统易学从未脱离生活土壤,而风俗正是这门古老学问扎根民间的鲜活载体。当我们读懂俗语背后的环境智慧,理解仪式之中的人文关怀,便懂得了老祖宗 “顺应自然、融入环境” 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