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外派是取乱之道。
扶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秦始皇把长子扶苏派到长城历练,扶苏虽然不是太子,但秦始皇没有立太子的说法,长子类同太子。扶苏被发配到长城后,秦始皇只能带着胡亥去四处巡游,结果就被胡亥钻了空子。秦始皇在沙丘病逝,遗诏让扶苏继位,可扶苏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城,李斯赵高胡亥一商议就篡改了遗诏,赐死了扶苏和手握三十万大军的蒙恬。
扶苏被赐死,秦朝失去了一位贤君,让无能的胡亥继位,丧失了调整国政的最佳机会,结果就是二世而亡。
同样的例子还有唐肃宗李亨。
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只带着太子李亨等少数宗室重臣仓皇出逃,到了马嵬驿,禁军闹兵变,杀死了杨国忠,勒死了杨贵妃,李隆基无奈只能往四川跑,但太子李亨不想去了,李隆基没办法只能让太子去灵武组织军队平叛。李亨到了灵武就登基称帝,李隆基一个月后才知道自己居然自动升级为太上皇了。李隆基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承认既成事实,下诏书正式传位给太子李亨。
唐玄宗把太子外派,结果把自己的皇位派没了,这就是让太子到地方历练的恶果。
皇帝和太子,是权力的共同体,这俩人必须待在一块才能保证政权的稳定,即使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也应该是太子留守监国,皇帝本人亲自出征,比如朱棣和康熙。
朱棣多次北征漠北,都是让太子朱高炽留守北京监国,朱高炽仁孝,他留守北京没有二心,除了把国政治理的井井有条,还为朱棣提供扎实的后援。朱棣朱高炽这种父子配置,历史上也没几个。
康熙北征噶尔丹时,也是让太子胤礽留守监国,胤礽也不负众望,治绩不俗,让朝野上下信服,大有朱高炽的德行。只可惜康熙超长待机,让胤礽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子,这才导致了九子夺嫡。但皇帝出征,太子留守的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
皇帝出征,兵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太子留守国都,大部分权力配置还是皇帝设定的,他也没有造反的机会,而如果皇帝领兵在外发生意外,太子也能名正言顺的继位。
如果颠倒一下,太子领兵出征,皇帝留守帝都,那就会有很多变数,太子如果和将领们整日厮混在一起,谁能保证他们没有想法。如果把太子扶立为新君,这些将领们是不是可以往上提好几级?有这个诱惑,他们会铤而走险篡位。故而历代皇帝都严禁太子和边将联络,一旦太子勾结边将,那就是犯了谋逆大罪,如果公然让太子到地方历练,那不就是摆明了让太子造反。又或者皇帝突然驾崩,太子还在外面领兵,这个时候京城突然来了一道圣旨,说新帝已经继位,太子被赐死,那扶苏故事又会重演。
即使不让太子到边境领兵,只让太子到各地巡游,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风险。
朱元璋想迁都,就让太子朱标去考察洛阳、西安等地,结果朱标在离开西安后就身染重病,回到南京就立马病逝。朱标之死很是蹊跷,这么多人跟着北巡,偏偏朱标病死,这不太邪门了吗?
还有一个例子,朱高炽想从北京迁都回到南京,让太子朱瞻基去南京视察,结果朱瞻基刚到南京,朱高炽就病死。朱瞻基在从南京回北京的路上,居然遭到了亲二叔汉王朱高煦的刺杀,要不是朱瞻基命大,躲过了暗杀,他估计也与皇位无缘了。
皇帝和太子代表着至尊之位,历代最稳妥的做法是让皇帝和太子始终呆在帝都,皇帝驾崩,太子及时继位,也不用等太子从地方赶回帝都。如果权力不能及时交接,出现了真空期,总会让有心人找到机会。皇位是诱人的,必须杜绝一切对皇位的威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