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合作组织,共有57个会员国(包括属于联合国观察员国的巴勒斯坦),伊斯兰与阿拉伯的关系,上一篇我们解释过了,伊斯兰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你可以在上一篇的人类发展指数里找到答案。
这一篇,我们取人类发展指数里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均受教育年限,观察伊斯兰各国25岁以上成年男性,人均接受了哪种水平的教育。关于受教育年限,此指标只说一个大于或等于25岁的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年数,并未说明幼儿园教育是否属于在前述的受教育年限统计范围。故在图表的分类里,我们不考虑幼儿园的情况,假定接受了6年教育的知识水平,与我国小学水平相当,超过12年假定与我国大专水平相当。如你所知,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仍有大量的漏网之鱼(俗称九漏之鱼),这些漏网之鱼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区分不了事实和观点,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伊斯兰各国的情况,跟这些九漏之鱼相比,情况会好多少?下述天梯图,展示了数据的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伊斯兰世界各国男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存在巨大差异。西亚和北非地区表现突出,阿联酋、哈萨克等国的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2至13年,相当于我国大专及以上水平。
(作者注:按照我国官方和人类发展指数的数据,2022年我国成年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8.1年。)
这些国家通过持续的教育投入,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非和中非地区许多国家的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偏低。
尼日尔仅为1.75年,相当于我国小学低年级水平;几内亚、多哥等国也都在2-3年之间徘徊。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教育资源的严重匮乏和教育机会的极度不平等。
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更与地区稳定息息相关。数据显示,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如马来西亚(11年)、哈萨克斯坦(11.75年)等,社会稳定性相对较高,经济发展也较为顺利。而教育水平偏低的国家,往往更容易陷入贫困与冲突的恶性循环。
教育为何能在缓解地区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能够提升公民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更倾向于通过对话、协商等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而非诉诸武力。
其次,教育有助于打破偏见、增进理解。通过学习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减少因误解而产生的对立。
再者,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减少因贫困而产生的社会矛盾(我国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也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对和平的促进作用需要长期投入才能显现。
阿联酋等国的成功经验表明,持续的教育改革和资源投入至关重要。这些国家不仅重视基础教育普及,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级教育,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反,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低教育水平往往与高失业率、贫困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滋生极端主义的温床。
这些地区的青年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能培训,难以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更容易被极端思想所吸引。
国际社会应当加强合作,通过资金支持、师资培训、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帮助这些国家改善教育条件。
同时,各国政府也需要将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思维、塑造价值观。当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教育获得发展机会,当不同的文化能够通过教育增进理解,和平的曙光就会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