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每年冬天,总有很多南方朋友抱怨:“南方也一样冷,为什么没集中供暖?”
其实大部分南方人,对“寒冷”没有概念。
如果真跑到秦岭淮河以北,他们会发现零下的温度,会让皮肤受伤。再往北,保暖工作就不是防着凉,而是保命。
跑到长城以北后,寒冷就不是“抖一抖”能过去的,它变成一种“猛兽”,稍有不慎就会吃人。
当温度低到零下20度以下,理论上不鼓励任何外出,应该长期待在干燥、温暖的环境。
整个亚欧大陆北部,冬天都极为恐怖,工农业活动、军事活动都得停止。这时候打仗,尤其打大仗,“冬将军”会是最严厉的老师。
德国人最明白这个道理。
1941年冬天,雄心勃勃的纳粹德国300多万大军,和100多万仆从军正在入侵苏联。
在莫斯科城外,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兵已经打到30公里外。仿佛只差一口气,德军就能摘到克里姆林宫的红星。
没想到百年不遇的寒冬,零下40多度的极端低温,直接把纳粹的野心冻成冰棍儿,然后被苏军一脚踢碎。
整个“巴巴罗萨行动”的前期,其实充满着谜团。1941年,德军为什么没有在秋天拿下莫斯科,硬生生把战争拖入寒冬?
这一年的冬天有多冷,真的把德军冻住了吗?苏德战争的失败,和没拿下莫斯科有关系吗?
(专注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这对我很重要,谢谢。)
德国人什么时候开始谋划侵略苏联呢?
如果指的是战略构想,也就是参谋部的军官们和领袖聊一聊,那么30年代末的德国已经把苏联当对手了。
如果指的是真正排兵布阵,准备入侵,则是从1940年开始。
当时德军刚刚打败了法国,基本稳定了欧洲大陆。德国最大的对手是英国,德国空军发起了大空袭,英国奋起反击,“不列颠空战”爆发。
德国的空袭重创英国,但不足以让英国投降。随后德军制定“海狮计划”,打算登陆英国,但纳粹高层对此战有很多顾虑。
首先,英国有世界最强大的海军,第三帝国的海军则乏善可陈。真的要打海战、登陆,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其次,英国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占领本土,绝不代表英国会投降。要是贵族和政府跑到美洲、亚洲继续抵抗,德国岂不是竹篮打水?
最后,纳粹元首和亲信一致决定,要消灭英国抵抗的信心。
而这个信心,就是地球当时的两大工业强国,美国和苏联。
“只要美国下场,一切就会好起来。”
这是当时英国上上下下的共识。
连德国人也知道,以美国的工业实力,足以在不完全参战的情况下,用工业产品支持英国长期作战。
至于苏联,是一个微妙的不确定因素。
英国和苏联并非朋友,甚至连暂时盟友都不算。但在欧洲大陆上,苏联绝对有能力打断德国的胜势,英国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有条件地联络莫斯科。
纳粹元首在1940年7月31日的一次会议上,对党内高层说:“必须摧毁俄国,这样才能彻底粉碎英国的希望。”
他认为如果打败苏联,不仅让欧洲统一,还能减轻亚洲盟友日本的压力。此举可以让日本的海军更加专注地对付美国,进而削弱美国可能对英国的帮助。
当时的苏德已经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但纳粹德国还是决定,对苏联发起灭国战争。
具体时间,就定在1941年春天。
看到这儿,一些人纳闷了:德国的“巴巴罗萨”发起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这是哪门子的春天?
的确,德军入侵苏联,是6月下旬,那是妥妥的夏天。
但这并非是纳粹德国的原计划,他们本打算在5月中旬开战。
1940年12月,德军下达给国防军的“第21号指令”,就写出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完成一切准备。
该指令的第一句写着:用一场速战打败苏俄。
德军计划的战争时间,最长才是半年,最短就3个月。不在苏联过冬是高层的共识,苏联的酷寒人尽皆知,百年前的拿破仑就败在这里。
德军以这个计划为准,一直按部就班转运部队,准备资源。西线部队运往东线,秘密在波兰边境驻扎。
可是在1941年3月末,德国人万事俱备之时,意外发生了。
南斯拉夫政变,新政府倒向苏联,德军不得不派兵南下控制南斯拉夫。
此战不仅耽误德军1个多月的时间,还消耗了大量资源。德军不得不重新整顿,一些将领甚至建议取消计划。
在元首的坚持下,“巴巴罗萨计划”在6月22日开始。
战争初期的进度,完全符合德军的预期。苏军备战不力,西部军区一触即溃,波罗的海三国弹指之间拿下,乌克兰西部也被德国占领。
开战半个月,苏军损失一百多万部队。
德军最重的拳——中央集团军群,以博克将军为司令,由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开路,上千辆坦克杀入苏联中部腹心。
德军在中部打了几场包围战,毙、伤、俘百万苏军。
整个夏天,德军在苏联境内势如破竹,苏联红军组织了顽强、壮烈的抵抗,但没能挡住德军对基辅、列宁格勒的攻势。
唯有苏联首都莫斯科,德军暂时还摸不到。
苏联政府在纳粹的攻势下忐忑,德军要打莫斯科是板上钉钉的,时间应该在1941年秋。
苏联高层不少人支持撤退,但最后关头,慈父同志还是决定留下。
按照德军的计划,8月下旬,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就会开始。
可当时出现了插曲,为了消灭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基辅的主力,纳粹元首调中央集团军群的前锋,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南下基辅。
这一走,让“台风行动”延迟整整一个月,10月才开始进军。
按理说来,到冬天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德军足以打一场莫斯科战役。
但德军遇到了苏联第一位大将——雨将军。
东欧地区秋天的暴雨,冲垮了苏联脆弱的道路网——这里大都是没有公路的,只有土路。德军早期行军,甚至直接在田野里开坦克,因为苏联土路的路况比田野好不到哪去。
夏天干旱的苏联,适合装甲部队行军,所以才有一系列辉煌战果。
等到了夏末,雨水多了起来,秋天暴雨增加后,德国的装甲部队、后方的辎重车队,都陷入了泥潭。
前方的进军速度十分缓慢,甚至暴雨天的德军只能停止行军,全员拖拽车辆。一个装甲师的行军速度,和步兵师差不多。
古德里安回忆:“我们每天推进不到8公里,坦克每天都有故障,泥泞不仅增加油耗,还会让坦克变速箱瘫痪。”
10月初,德军前锋占领奥廖尔、布良斯克,但之后德军进军缓慢。
从10月中旬到11月初,德军几乎是按兵不动,几十万人的作战部队每天拉车、吃饭。有的部队甚至没油、没粮,就只能等待后勤。
直到11月初,苏联的冬天到来,降雨减少,泥泞冻结,德军的坦克、汽车才开始跑起来。
就在德军陷入泥泞的一个月,苏联没闲着。
11月初,苏联举行了壮烈的红场阅兵,领袖们在红场检阅部队,受阅部队走下红场,直接前往战场。
苏联还把远东军区的20多个师调回莫斯科,这些部队正在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机动。
11月16日,德军全面进攻,南北两路的钳形攻势要围住莫斯科。
朱可夫将军上任后,调动精锐装甲力量阻击德军,苏联政府发动莫斯科和周围几百万人民助军,修建工事。
靠着密集工事和红军的顽强反击,一直到11月底,德军才打到莫斯科30公里外的小镇“伊斯特纳”。
就在这里,博克给纳粹元首去电:我的望远镜里,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红星。
这时候,看似只差一口气,就能打入莫斯科。
可问题是,德军已经基本没气儿了。
博克将军前往前线的时候,莫斯科周围的气温已经是零下20多度,德军苦不堪言。
在战前,德国计划在冬天前结束战争,所以部队配备的冬装有限。直到11月,后方才往前线大量送防寒服饰和其他用品。
没有冬装的德军,只能穿两层衣服,或者把缴获的苏军军装穿上。
寒风里,只要是没有命令的日子,德国士兵绝不在战壕里守着,都三三两两靠在简易帐篷下烤火。
随着温度降低,冻伤、冻死的情况增加,两者都会造成绝对性减员。
苏联政府号召人民坚壁清野,苏联人撤退的时候牵走牲畜,运走粮食,烧掉房屋。德军在莫斯科城外一两百公里的范围,几乎得不到任何补给,连遮风避雪的房子都很少。
12月初,莫斯科周围气温多次超过零下30度。
这场战争仿佛停止了,因为坦克、汽车的发动机被冻住。为了防止坦克变废铁,发动机必须24小时启动,消耗大量宝贵燃油。
德国士兵的步枪拉不开、火炮的炮栓冻死,油料也被冻住,电子仪器、光学仪器都失效了。
一旦发生遭遇战,德国士兵会撒尿给枪解冻,然后再上战场。但打不了多久,连弹药都所剩无几。
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实在太长了,这里距离波兰边界1000公里,运输压力巨大。苏联的铁路是宽轨,和欧洲不同,德军必须先改造车头、车厢,才能运输。
而且进入11月,德国不防冻的火车头被冻住了,德军后勤部队不得不先给车头浇汽油,烘烤一番,然后才发车。
到12月,火车头已经无法用任何方式启动,前线的德军只能干等着。
德军引以为傲的汽车队,在冰天雪地里基本瘫痪,至于骡马,很难在这个温度工作。前线德军严重缺乏燃料,每天需要大量士兵去砍柴。
士兵的面包咬不动,要捂在身上暖化了才能吃,液态的水也是稀缺品。
对寒冬的恐惧,让训练有素的德军也出现普遍的“抗命”。
巡逻工作停止了,换防的部队也无法调动,装病行为频发,后勤物资的失窃多了起来。哪怕上级军官训斥,士兵也不愿意走出营地,他们整天捂在军毯中。
俄国的“冬将军”,让德国人无可奈何。
12月6日起,莫斯科周围地区连降大雪,当地气温突破零下40度,已经和极地差不多。
按照气象记录,这是百余年中俄国最冷的一个冬天,恰好就被倒霉的德国侵略者碰上了。
战场变成了极寒的地狱,德军的冻伤、生病、冻死不断增加。而苏军就在此时发起反击,远东苏军穿着皮衣,把德军赶出了莫斯科城下。
12月7日,德军前锋撤退,次日正式从进攻转为防御。
但苏军没给德军喘息机会,源源不断的苏军冲击德军防线,博克下令部队不断后撤,在接下来一个月撤退了200多公里。
只有第9集团军驻扎在勒热夫,形成一个突出部。
这两个月,中央集团军群因为极寒损失了10万战斗力,很多德军因为冻伤被截肢。
1942年1月,苏军全面解放莫斯科以西200公里的范围,德军的“台风行动”宣告失败。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狠狠回击了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
哪怕在1941年的10月,德国也认为苏联即将崩溃,夺下莫斯科就能宣告胜利。结果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伤亡25万人,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极寒造成的。
此战打完,国防军高层认为“速战”的目的已经无法达到,德军需要撤退,最好退到苏联边境附近,补给整顿,准备再战。
但纳粹元首拒绝撤退,他甚至要求第9集团军驻扎勒热夫突出部,以方便第二次进攻莫斯科。
由此可见纳粹元首的固执,以及在战略上的短视。
其实德军将领们都知道,德军强大的“三板斧”已经打完,剩下的兵力、资源,不足以抵挡苏军的反攻。
且哪怕拿下莫斯科,苏联显然也不会投降——否则莫斯科应该在德军杀来时就崩溃了。
后来的历史证明,苏联远比德国想象的强大,也更加团结。完全可以说:纳粹德国的灭亡,正是由莫斯科战役开始的。
参考资料:
1.《莫斯科战役大逆转之谜》毛剑杰
2.《路在何方——德军败在通往莫斯科的路上》丛丕
3.《“巴巴罗萨行动”的极限》沈志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