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故道孕育的养生智慧
在江苏滨海县这片被黄河泥沙滋养的土地上,一株看似普通的植物——白首乌,却蕴含着不普通的养生价值。1884年,中医世家的陈必荣老先生在这里创立了"陈爹首乌坊",开启了一段跨越三个世纪的传承故事。
陈必荣(1889-1971),民间尊称"陈爹",在长期行医实践中发现,经过特定工艺炮制的滨海白首乌,其滋补功效远超普通何首乌。他将祖传医理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创制出"洗、刮、切、磨、晃、淀、吊、晾"八道工序,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陈氏八法"。
"陈爹首乌坊"最初只是一间不起眼的家庭作坊,但凭借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很快在当地打响了名声。陈爹常说:"药材如人品,须得实在。"这句话成为了陈氏后人恪守的祖训。
二、陈氏八法非遗技艺
"陈氏八法"作为传承百年的首乌制作技艺,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医"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这套完整工艺体系至今仍被严格遵循:
洗 :
用清水浸泡、洗净首乌,再用人工剔除破损、虫蛀、杂质,清洗后的首乌根块放到芦苇席上自然晾晒。这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匠人对药材品质的精准判断。
刮 :
用竹刀或石刀刮去首乌表皮,这两种刀具材质较硬、刀刃较软,可以用较硬部分去平,用较软部分刮皮。软硬并施也体现了中医阴阳互换的理论。
切 :
晾晒后的首乌放到木制案板上,用铜刀或陶瓷刀切片。制作首乌粉的切片厚度应该低于5毫米,以保证能够顺利放入石磨的磨眼;制作首乌片的切片厚度控制在1.0-1.2毫米之间,用刀微微倾斜,切片成椭圆状。
磨 :
制作首乌粉时,把鲜首乌片兑水用特制石磨,以人力匀速研磨。匠人需根据首乌片的质地调节水量。石磨的转速与压力直接影响成品的细腻程度。
晃 :
磨制好的浆料均匀舀到晃浆里,加入一定系数倍的水稀释,用特质工具进行晃浆,晃浆靠手感把晃浆纱网内的粉团晃圆,去掉浆料中的渣滓。晃浆技艺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成品的纯净度。
吊 :
沉淀物细腻度达到要求后,取出将首乌沉淀物用沙布吊团爽水。确保有效成分最大限度保留,同时去除细微杂质。
淀 :
过滤后的首乌浆放入陶制器皿沉淀,沉淀一段时间后,舀去最上层的清水,去除底部渣滓,重复以上步骤2到3次。加多少水稀释,沉淀多长时间收浆,粉的细度控制在什么程度,都要依靠操作者的经验。
晾:
沉淀物细腻度达到要求后,放到柴帘上在室内通风处阴干,经过一周左右自然蒸发,将含水量控制在8%左右,添加以滨海地产野果、野菜、中草药为主要成分的“滨海何首乌传统工艺配方”,充分混合后即可包装成品。
这套完整的古法工艺,每一件器具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深刻的中医理论。四代匠人的坚守与传承,使这份珍贵的非遗技艺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三、四代传承的匠心接力
清末,中医出生的陈必荣老先生(民间尊称陈爹)结合自己的医学实践,创造了具有保健功能的“陈氏何首乌制作加工工艺”,并在滨海建立了颇具规模的首乌制作家庭作坊——“陈爹首乌坊”。
据《陈氏家谱》载:先(辈)自阊门至此(滨海)明确记载了传承关系:
第一代:奠基立业(1889-1971)
陈必荣老先生,民间尊称"陈爹",自幼随父习医,深谙药性之道。1916年正式继承家业后,他系统总结了"洗、刮、切、磨、晃、淀、吊、晾"八道核心工序,创立了"陈氏何首乌制作加工工艺"。在"陈爹首乌坊"里,他坚持"药材如人品"的祖训,每一道工序都亲力亲为。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为百年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代:薪火相传(1920-2003)
1938年,18岁的陈学之跟随家父陈必荣学艺继承家族技艺,成为,在动荡的年代里,坚持学习和传承何首乌粉制作技艺,为家族技艺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将技艺传递给下一代。
第三代:承前启后(1944-1964)
陈荣生跟随家父陈学之学艺,全面掌握家族何首乌粉制作技艺,将技艺传授给儿子陈华文和儿媳蒯竹芹,为家族技艺培养了下一代传承人,使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第四代:创新发展(1976- 1995年,陈华文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乡继承祖业。他系统整理了百年来的工艺笔记,创办"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将家庭作坊升级为现代化企业。在保持古法精髓的同时,他引入低温萃取、智能烘干等新技术,并建立全程溯源系统。为培养传承人,将家族的何首乌粉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在他的带领下,广招学徒工。如今,他带领200人的团队,让这项百年技艺焕发新生,其产品远销全国,真正实现了"让传统走向世界"的家族梦想。
这四代人的接力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史。从油灯下的手工研磨到智能车间的标准化生产,变的是形式与方法,不变的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四、守正创新的发展之路
2006年,陈华文创办"盐城陈氏食品有限公司",将家族作坊升级为现代化企业。他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完整保留"陈氏八法"的核心工艺,另一方面引入现代质量管理体系。
在种植环节,公司建立了千亩有机种植基地,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陈华文说:"我们要让白首乌长成它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这种尊重自然规律的种植理念,确保了原料的道地性。
在生产车间,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完美融合。以"洗"的工序为例,既严格遵循古法——采用流动清水浸泡漂洗,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手工拣选剔除瑕疵,又创新引入智能温控系统,在4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精准调控干燥过程,最大限度保留药材活性成分。这种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工艺革新,正是对传统匠心的最好致敬。
五、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陈氏八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陈华文认为:"非遗不能活在博物馆里,要活在人们的生活中。"为此,公司建立了滨海县何首乌非遗馆,通过展览与体验的方式让古老技艺跨越时空限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陈氏公司带动当地2000多户农民种植白首乌,户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非遗技艺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展望未来,陈华文说:"我希望'陈氏八法'不仅是陈家的传家宝,更能成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这个愿景正在变成现实——目前,陈氏产品已销售全国各地,未来,让世界领略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魅力。
从黄河故道边的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企业;从口传心授的家族秘技,到造福大众的非遗技艺;"陈氏八法"的百年传承史,是一部关于坚守与创新的生动教材。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匠心与智慧。
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说:"'陈氏八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生产了什么,更在于它传承了什么。"这种对品质的执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创新的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这样的精神财富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