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大量蛋白尿和肌酐高肾功能不全,哪个更容易发生肾衰竭、尿毒症?

尿蛋白和血肌酐这两项指标是肾病进展过程中被关注的“重点对象”,代表着肾脏不同位置和程度的损伤。单纯的蛋白尿多发生于所有肾

尿蛋白和血肌酐这两项指标是肾病进展过程中被关注的“重点对象”,代表着肾脏不同位置和程度的损伤。

单纯的蛋白尿多发生于所有肾病类型早期,往往伴随着活跃的免疫炎症刺激,肾小球基底膜及肾小管纤维化的损伤。而肌酐一旦升高则反映了整体肾功能都出现了大问题。肾脏功能包括肾脏滤过率能力、排毒排水的能力,调节电解质,酸碱代谢紊乱等作用。其中有任何一项发生了异常,都会对身体及肾脏等相关症状的出现。

那这两项指标异常,到底哪个更危险,肾衰竭及尿毒症的发生率更高?

相比较来说,持续尿蛋白的流失危害性更大,发生肾衰竭的风险更高。很多人可能不是很理解。

首先尿蛋白的流失过程大家差不多都知道,主要是肾脏内发生了免疫炎症,导致不断攻击肾细胞,引起系膜区,滤过网的破坏,致使蛋白可以随意出入,趁机流失到尿液中。这个过程会让基底膜的通透性越来越大,损伤小的时候还好恢复,但就像渔网一下破洞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就不好修补了,最后就一点功能发挥不出来了。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肾衰竭。

其次蛋白尿发生的过程中,有一类致病物质——免疫复合物会沉积到系膜细胞,上皮细胞上,不断攻击完好的肾细胞,形成恶性循环,直接会导致肾细胞的硬化萎缩,诱发肾衰竭。

尤其是持续性的长期大量蛋白尿,会加速肾衰竭,尿毒症的到来。

而肌酐高是被动的行为,由于肾功能的不断恶化,持续损伤,滤过排毒能力下降,导致了肌酐等毒素物质被动的蓄积。它并不是直接导致肾衰竭的主要因素,充其量是一个干扰因素。毕竟毒素水平越来越高,会涉及到其他脏器官,比如肠胃道影响会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还有神经系统导致麻木等,还有尿酸高会引起痛风等等,

引起肌酐高的根本原因是肾脏滤过功能的下降,什么原因导致的肾脏滤过下降?才是解决肌酐高的根本原因。所以相对来说,肌酐高了没有尿蛋白那么可怕,它更多的是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当然这也会间接加速尿毒症发生。

所以如果非要比较持续大量蛋白尿比肌酐高更危险。但二者都会提升肾衰尿毒症发生的 风险。因此都需要积极的去对因对症治疗。

消除尿蛋白的关键一是积极控制免疫炎症,二是修复受损基底膜,恢复肾细胞血氧供应状态,有助于恢复已经损伤的肾小球等肾细胞,从而根本减少蛋白流失。三是给肾脏建议,利尿消肿,稳定血压。

降低肌酐水平的关键则是积极疏通肾脏内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提升肾脏自主排毒能力,把毒素更快的排出来,减少诱发并发症发生,尿毒症就不会太快发生。

不论是降低尿蛋白还是处理肌酐高的问题,活血是关键,目前联合中医药系统的护肾排毒方案更有助于延缓肾衰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