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潮州人都未必懂的牌坊秘密:23 座古坊藏着学霸、宰相秘闻,20 岁状元坊最惊艳!

去潮州玩,没人能绕开牌坊街吧?但走在石板路上,看着一座座刻满字的石牌坊,你是不是也会犯迷糊:这些字到底写了啥?今天咱就抛

去潮州玩,没人能绕开牌坊街吧?但走在石板路上,看着一座座刻满字的石牌坊,你是不是也会犯迷糊:这些字到底写了啥?今天咱就抛开晦涩的术语,用唠嗑的方式聊聊牌坊,再一起逛逛这 23 座古坊,下次去你就能边逛边 “讲故事” 啦!

先搞懂一个问题:牌坊到底是啥?其实在封建社会,它就是 “荣誉勋章” 的实体版 —— 谁家出了有功勋的官、考中科举的学霸、做了德政好事的人,或是有忠孝节义的榜样,就可能立一座牌坊,既是家族的面子,也是整个地区的骄傲。

说起来潮州古城的牌坊也曾 “辉煌过”,相传以前有 91 座,光太平路就有 39 座,大多是明清时期建的。可惜 1951 年,剩下的 19 座因为 “阻碍交通” 被拆了。好在拆之前留了照片、记了坊上的文字,部分构件也被收了起来,后来还找回了一些。2006 年潮州启动修复,现在太平路有 21 座,东门街有 2 座,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明清石牌坊旁边,还立着清末民初的南洋风骑楼,老牌坊配骑楼,这可是潮州牌坊街独一份的特色!

23 座牌坊要是挨个记 “为谁建、为啥建”,估计逛完就记混了。咱不如浅读一下坊名的字面意思,逛的时候图个乐子,下面就从太平路往北约起来~

刚进古城遇到的是 “十相留声坊”,“十相” 就是十位来潮州任职的宰相,其中一位你肯定熟 —— 韩愈韩文公。他是唐代的大文豪,当年写了篇《谏迎佛骨表》,把皇帝惹毛了,差点被处死,还好宰相裴度求情,才改贬成潮州刺史。他在潮州待了 7 个多月,没闲着:把中原的文化带到岭南,赶跑扰民的鳄鱼,解放奴婢,修水利、办学校,做了超多实事,潮州人都把他当 “神” 看。为了纪念他,笔架山改叫韩山,山下的鳄溪改叫韩江。对了,十相里还有文天祥,就是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那位,是不是瞬间有画面了?

接着走是 “大理司平两浙都运坊”,别看到 “大理” 就想到云南!这里的 “大理寺” 是古代的官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专门管刑狱案件,老大叫大理寺卿。“司平” 是 “司务平氏” 的简称,建这座坊的郑崇,还当过 “两浙都运”—— 两浙大概是现在江苏南部、上海到浙江一带,以富春江、钱塘江为界分浙东浙西;“都运” 就是管盐运的官,听起来还挺重要。

再往前是 “御署仙班沐天仁瑞坊”,为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刘启正建的。“御署沐天” 其实指的是翰林院,“仁瑞” 是说年纪大的贤者。这位刘启正可不简单,88 岁才中进士,活到了 103 岁,妥妥的 “大器晚成 + 长寿达人”!

下一座 “榜眼邱台坊”,是给南宋的王大宝建的。他是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还当过兵部侍郎、礼部尚书。“邱台” 里的 “邱” 带点 “肃杀感”,和法律、刑狱有关,比如司法官员的官署会叫 “丘县”;“台” 指古代中央的官署,一看就和 “司法”“政务” 沾边。

然后是 “次景重光移风叠被坊”,“次景重光” 就是朝廷下旨,给足了荣耀;南侧刻的 “移风叠被”,意思是旧时官员把自己的封爵名号,转给家里的长辈。至于能转给多远的长辈,规矩还挺细:八九品官能转给父母,四五六七品能转给祖父母,一二三品能转给曾祖父母,官越大,能 “分享” 荣誉的长辈越多。

继续走看到 “五祖重镇四世大夫坊”,是清乾隆年间湖北宜昌镇总兵林炳新的。顺便提一嘴,宜昌在春秋时期,还是吴国和楚国的地盘呢,也算有点历史渊源。

“大理少卿经略边务坊” 又提到了大理寺,复习一下:古代 “最高法”!“少卿” 就是大理寺的 “院长”,这座坊是给吴一贯建的。而且明代的大理寺地位超高,司法权力甚至比刑部还大,可见吴一贯不一般。

接下来 “台省包封科甲纪美坊”,别误会 “台省” 不是台湾省!汉朝时 “台省” 指尚书台,三国魏的时候指中书省,都是帮皇帝发政令的机构,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这座坊是表扬潮州龙湖一个李氏家族的 —— 一家子都是学霸,靠科举考出了好官职,“纪美” 就是把这份好名声传下去,简单说就是 “办公厅夸李家科举成绩好”。

再往前 “两京科道金榜连芳坊”,是给明朝镇安、镇郡两兄弟建的。镇安当过河南道御史,镇郡在京都任 “己巳中”,这是个兼职,在原有官职上再加一个头衔,明朝时大概是七品八品官,但别小看这个职位 —— 能每天跟着皇帝,回答皇帝的问题,还能提建议、搞监察,虽然品级低,威望和权力却很大,相当于皇帝的 “耳目心腹”。“两京” 的说法也不一样,宋代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明朝永乐之后是京师顺天府、南京应天府,坊上的 “两京” 就是指宋的西京、明的京师,对应两兄弟任职的地方。“科道” 就是指御史和给事中这两个官,“金榜连芳” 就好理解了,俩兄弟都考得好。

然后是 “节镇三省告示中风坊”,表扬陈质疑在贵州五开、广西南州等地,把三省的基层行政机构和军队装备都整顿得有条有理,政绩超棒。“告示” 是 “诰封”“敕封” 的合称,明清时皇帝给官员及其亲属封爵位、名号,五品以上用 “诰命”,五品以下用 “敕命”。陈质疑的老爸陈以崩,因为儿子的功劳,先被封了宣化知县,后来又追赠梧州知府,妥妥的 “父凭子贵”,人生赢家没跑了。

“少司马大冢宰坊” 是给明嘉靖年间的总兵侍郎温万达建的。“司马” 是《周礼》里的六官之一,管军事和军需,后来把兵部尚书叫 “大司马”,兵部侍郎就叫 “少司马”;“冢宰” 指军队的指挥官,一看就知道温万达是管军事的大官。

接下来 “物臣八贤盛世元开坊”,得提一提崇祯戊辰科 —— 这可是潮州古代科举的 “巅峰时刻”,同一榜出了 8 个进士,这座坊就是为这 8 个人建的,算是潮州科举史上的 “高光纪念”。

“中博学士三世公端坊”,是给明崇祯年间的礼部尚书黄景建的,他还是个书法家,之前聊到的 “倒运楼”,门牌匾就是他写的。“中博”是周代六卿之一,管宗庙祭祀,后来礼部尚书也叫宗伯;黄景当过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所以叫 “宫端”。更厉害的是,他的爷爷黄允德、爸爸黄兴肃,都因为他被明朝政府追赠詹事府詹事、侍读学士的头衔,所以叫 “三世公端”,一门三荣耀!

“三世尚书四朝大佬坊”,“三世尚书” 说的是林熙春,他的爷爷林赞、爸爸林乔冠,都因为他被追赠户部尚书;“四朝” 是说林熙春在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时期都当过官;“大佬” 就是对资深大官的尊称,指他德高望重。

“祝史坊” 是给明弘治年间的御史许洪佑建的。“祝史” 是 “祝下史” 的简称,周秦时期就有这个官名,汉代以后其实就是御史,所以坊名这么叫。

“礼学儒宗全朝兵谏坊”,为吏部郎中唐伯元建的。唐伯元学问超深,写过《道德经注解》等十多部著作,所以被称为 “理学儒宗”;“全朝”(铨曹)指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兵谏”(冰鉴)比喻眼光敏锐,能识人。

“盛朝硕辅覃恩三锡坊”,是给进士、太子太保、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盛朝” 是封建时代对自己朝代的尊称,“史向”(硕辅)指大学士、总督这类大官;“唐恩”(覃恩)指皇帝对臣民的封赏,“三次”(三锡)里的 “锡” 通 “赐”,意思是郑大进的曾祖父母、父母都受到了皇帝的封赐,一家都沾光。

终于到 “状元坊” 了!这是给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的。林大钦生于 1511 年,1532 年(明嘉靖十一年)才 20 岁就中了状元,要知道在中国科举史上,这么年轻的状元可太少见了,绝对是 “学霸中的学霸”!

“文宗方伯皇恩三锡坊”,为黄宗建的。明清时把提学学政叫 “文宗”,“方伯” 古代指诸侯里的领袖,明清时是布政使的尊称;“皇命三次” 和前面的 “唐恩三次” 差不多,都是说受到皇帝多次封赐。

最后两座在东门街:“四进士坊” 是给明正德丁丑科进士肖雨辰、陈大器、薛侃、苏信建的,四个人同科中进士,必须立坊纪念;“七俊坊” 是给嘉靖甲辰科的七位进士建的,“俊” 就是英才,七位才子同榜,也是一段佳话;“恩光殿赐坊” 是给被封尚书的翁遇建的,“殿赐” 里的 “殿” 有连续的意思,“赐” 就是皇帝连续四次封赠翁遇,荣誉拉满。

从太平路走到东门街,23 座牌坊就这么逛下来了。别看这些老牌坊立了几百年,其实在古代,它们就像 “价值观宣传牌”,传递着忠孝、学识、勤政的理念;到现在,咱们对文化学识、廉洁为官的推崇也没断过 —— 对家族来说,这是值得骄傲的谈资;对学生来说,是激励自己努力的动力;对官员来说,更是提醒自己要廉政为民的约束。

下次再去潮州牌坊街,你就可以指着牌坊跟身边人说:“你看这座状元坊,主人 20 岁就中状元;那座十相留声坊,韩愈和文天祥都在里面呢……” 是不是瞬间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