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看了赵孟頫这字,我才懂什么叫行云流水!这3个用笔诀窍太实用了

好的,朋友!咱们今天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就实实在在地聊一件宝贝——赵孟頫行书写的《楞严经三阿难赞佛偈》。我知道,很多人一

好的,朋友!咱们今天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就实实在在地聊一件宝贝——赵孟頫行书写的《楞严经三阿难赞佛偈》。我知道,很多人一听这名儿,就觉得“高大上”,有点距离感。别急,咱今天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专门从怎么写好字的角度,来看看老赵到底厉害在哪儿。你就算没练过书法,看完也能明白个七七八八,要是练过,那收获就更大了。保证都是干货,没有半点水分。

开头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历:看到一幅字,觉得真好看,真气派,但具体好在哪儿,又说不上来?就感觉一股子“劲儿”在里面,特别舒服。今天咱们要聊的赵孟頫这幅字,就是这种“看着就舒服”的顶级代表。别被《楞严经》这名头吓住,咱今天不讲经文内容,也不扒赵孟頫的人生故事,就纯粹把他当成一位顶级的设计师,看看他是怎么把这些汉字“设计”得如此和谐、如此有魅力的。我敢说,你只要耐心看完,下次再看到好的行书,你也能像内行一样,看出点门道来了。

第一段:笔尖上的“舞蹈”——用笔的精准与灵动

看赵孟頫的字,第一眼就得看他的笔尖是怎么动的。他的行书,最牛的地方就在于,他把每一个动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不拖泥带水。这好比一个顶尖的舞蹈家,每一个转身、每一个跳跃,节奏、力道都恰到好处,既优美又干净。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核心就是他对古人笔法的继承和转化,尤其是对王羲之、王献之“二王”一脉的笔法,吃得太透了。你仔细看他的点画,起笔的时候,他往往不是直接戳上去的,而是笔尖轻轻一触纸,有个细微的“切入”动作,我们常叫“凌空取势”,或者说得更白一点,就是笔尖在落纸前有个小小的预备动作,所以落笔的形态非常丰富,有的是尖的,有的是方的,很有味道。行笔的过程中,他手上的力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轻有重,有提有按。笔画细的地方,像钢丝一样韧劲十足,不是简单地一划而过,是提着笔锋在走;笔画粗的地方,又显得非常饱满厚实,是把笔毫按下去,铺开了写,但即便按下去,笔尖的力道也不散,这叫“按中有提”。收笔的时候,他尤其讲究,要么是稳稳地收住,要么是顺势带出一个小尖儿,或者轻轻回一下笔,让笔意收敛在里面,显得特别含蓄有味道。

你可能会问,这么讲究累不累啊?对于咱们来说可能累,但对于赵孟頫,这已经成了肌肉记忆。正是这种对笔尖精妙的控制,让他的线条充满了生命力,不是死墨一坨,而是有骨有肉,有弹性和节奏感。我们平时自己写字,往往就是“刷”过去,而他是“写”进去,每一根线条都是有表情、有情绪的。

第二段:字形的“构图学”——结体的巧妙安排

光笔画好还不够,字写得好看,关键还得看结构,也就是每个字内部的“构图”。赵孟頫在这方面的造诣,堪称大师级的设计师。他的字,你单拎出来看,每一个都稳当当的,比例匀称,看着特别“顺眼”。这个“顺眼”背后,是他对汉字空间分割的极致追求。

他处理字形,有几个非常高明的手法。首先是他特别善于“因字造型”。每个字本身的笔画有多有少,形态有长有扁,他从不强行把所有的字都写成一样大小、一种形状。笔画多的字,他处理得紧凑而不拥挤,笔画少的字,则写得舒朗而不空洞。他会根据这个字天生的样子,给它设计一个最舒服、最自然的姿态。

其次,他非常注重字内部的“重心”稳定。你发现没有,他的字不管怎么变化,那个视觉上的平衡点,或者说“重心”,总是非常稳的。他不会为了追求险峻而把字写得东倒西歪。他的稳,不是傻愣愣的四方块,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比如,他经常通过某些笔画的伸展和收缩,来调节这个重心。该放出去的笔画,比如撇、捺、或者某个主横,他会写得舒展开张;该收住的笔画,他就处理得含蓄短小。这一收一放之间,字就活了,既有姿态,又不失稳重。

再者,他对于笔画之间的“空白”(也就是布白)处理得极其精妙。你要知道,写字不光是看黑的地方(笔画),更要看白的地方(空隙)。赵孟頫的字,笔画之间的空白,大小、形状、疏密都安排得恰到好处,这些“白”和“黑”的笔画一样,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就好比一个装修得很好的房间,家具(黑的笔画)摆放的位置好,留出的过道和活动区域(白的空间)也让人感觉舒服。我们临摹他的字,不仅要模仿那根黑线是怎么写的,更要留心观察黑线之外的那些空白形状,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他结字的精髓。

第三段:行气的“交响乐”——章法的贯通与节奏

单个字写得再漂亮,如果排在一起乱七八糟,那也算不上好作品。赵孟頫的行书,单字精彩,更厉害的是整篇看下来,气韵生动,像一首流畅的乐曲。这种整篇的布局和气息贯通,我们称之为“章法”和“行气”。

他是怎么营造出这种行云流水的感觉的呢?关键就在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处理。首先看上下字之间,它们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岛屿,而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有时候是通过细细的“游丝”(也叫牵丝)直接连起来;有时候,虽然没有实线相连,但上一个字的笔势自然而然地导向下一个字的起笔,这叫“笔断意连”。你的眼睛顺着看下去,会觉得笔意是连绵不断的,有一股内在的“气”在流动。

其次,他非常善于通过字的大小、轻重、疏密变化来制造节奏感。一整行字,他不会写得大小均匀,像算盘子一样。有时会连续几个字写得稍小、稍紧凑,然后突然出现一个稍大、笔画稍重的字,就像音乐里的节拍,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这种变化不是随意乱来的,而是根据书写时的情绪和文意自然生发的,所以看起来非常和谐。

最后,看整篇的布局,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他把握得极好。既不挤得透不过气,也不稀疏得彼此无关。这种恰到好处的行距,使得每一行字都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整体。你站在稍远一点看这幅作品,会觉得它是一张灰色的、有深浅变化的、流动的“色块”,而不是一堆割裂的文字。这种整体的把控能力,是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也是我们学习行书时,在写好单字之后,需要努力追求的方向。

#赵孟行书作品欣赏#    #赵孟书法特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