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人父母的成长:从觉醒到行动,活出生命的智慧

8月底,“用心带孩子”第10期公益课暨“为人父母”一阶第1期课堂上,281位父母在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心智教育

8月底,“用心带孩子”第10期公益课暨“为人父母”一阶第1期课堂上,281位父母在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副会长、心智教育体系创始人包丰源老师的引领下,叩开了教育的真相之门。

课程落幕以来,湛江、佛山、玉林、兴义、广州、遵义、南宁、梧州、燕郊、阳江等地,260多位新老朋友陆续相聚于一场场课后分享会。

正如包丰源老师所说:“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觉醒。”

在这些真诚流淌的分享会上,他们带着课堂上的沉淀——对包丰源老师拆解“文件包”原理的深刻领悟,对“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的真切认同,还有学长们用生命故事印证的教育智慧,畅情分享。

他们正身体力行地诠释着:父母,不是孩子的塑造者,而是守护者;教育,不是一场焦虑的竞赛,而是一段共同的成长。

01

自我觉察,让爱自然流动

包丰源老师曾指出:“所有问题的解决核心在于父母回归自我成长——觉察并清理旧有‘文件包’,通过言行重塑家庭能量场。”

对于燕郊学员郭春玉来说,从课堂上获得的这场觉察,始于女儿下意识的恐惧——怕黑、恐高,甚至一只小虫爬过,都能让孩子慌乱无措。

她想起自己三四岁时那段走失的经历,才猛然惊醒:原来,自己没说出口的恐惧,竟悄悄传给了孩子。

如今,她回到家会主动蹲下来听女儿说学校的小事,哪怕是讲一只蚂蚁搬家;孩子再怕虫子时,她不再说“别怕,这有什么好怕的”,而是轻轻抱住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害怕,我们一起把它移走。”

同样被童年“文件包”叩响心门的,还有来自广州的卢丽燕。

“我舍不得骂孩子,舍不得骂学生,唯独看到他那个模样,就恨不得骂他一通。”

走进课堂后,她才发现,自己对丈夫“看不过眼”,背后藏着的是自己没解决的情绪。

她在课程活动中看见了那个尘封的画面:一家人正开心吃饭,父亲突然狠狠拍桌,怒吼:“吵什么吵!”那一刻,快乐的晚餐戛然而止,父亲的怒容成了她心中一根刺。

原来,她不是在生丈夫的气,而是在对抗当年父亲那张打破欢乐的紧绷面孔。

黄珍平学长在南宁课后分享会上表示,她的觉察则来自于“表扬”背后的重量。她曾经深信“你真棒”“你肯定行”是给予孩子最好的鼓励,直到她发现,这些空泛的赞美,并不是鼓励,而是压得孩子喘不过气的重量。

通过课堂上钟惠妮学长的分享,她蓦然回首,看见了自己——那个从小被父亲总说“你是三个孩子里最厉害的”,以至于早早成了父母吵架时的“裁判”,学着分辨谁对谁错,学着把“优秀”当成自己人生底色的小女孩。

当我们不再总想着如何“修正”孩子、“改造”他人,而是回到内心,看清自己,那些来自原生家庭的印记便悄然松动,爱便会自然流动。

02

放下自我,与孩子真正对话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能够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都希望孩子能够把自己当作知心朋友,这意味着,我们要放下“我都是为你好”的执念,真正去倾听、去看见那个独立而完整的生命。

来自广州的刘瑛茹学长,曾经就是这样一位习惯把“自己的意愿”当成“对家人好”的妈妈:选东西、做决定时,习惯先从“我觉得”出发,却很少蹲下来,听听孩子心里的声音。

上完课回去后没多久,女儿提出想买一个新的行李箱,并选好了款式发来图片。她一看也觉得挺好,却下意识地说:“明天我们去商场再看看有没有更实惠的?”

女儿虽然没反对,但她想起课堂上学到的,开始反思自己:这到底是谁的需要?是女儿真心想要,还是我自己放不下的“性价比执念”?

第二天,她坦诚地对女儿说:“妈妈想过了,如果你喜欢这个,我们现在就下单。”那一刻,她看见女儿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另一位来自南宁的学员张宇丽则是在课堂上第三天的模拟情景活动中“醒”来的。

三个人围圈轮流当父母、当孩子,当她用惯常的“教育者语气”说话时,突然从孩子的视角里清晰地看到了自己:

那个总说“为你好”的妈妈,从未低头认真听过孩子的想法;那个怕孩子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自作主张办休学的妈妈,把“我想要”当成了“孩子需要”。她给孩子的其实不是爱,是控制。

与张宇丽不同,廊坊学员朱丽的问题藏在对“完美”的执着里。

她总觉得“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对自己如此,对孩子、对老公也是如此,总希望他们按自己心里的“标准”来。直到课堂上的一句话点醒了她:“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

她才恍然大悟:那些“你该这样”“必须那样”的要求,其实是把自己的期待硬套在了别人身上。就像她继承了妈妈手巧的天赋,会做精致的手工,却从没想过,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节奏”,不用跟着她的“完美”走。

最让人动容的,是滕莉在广州课后分享会上的哽咽。

她的大儿子如今已是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的学生,却曾有400多个日夜将自己封闭在房间里,拒绝上学。

而现在,他会抱着自己编写的剧本凑过来,轻声说:“妈妈,你看看我写的人物小传,能上舞台吗?”

这样的亲昵,是两年前的她想都不敢想的。

那时的她,还是个满脑子“纠正孩子”的妈妈。看到大儿子躲着上学,她急得跳脚,嘴里全是:“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在放下自我、看见孩子的那一刻,我们对于孩子所有的“纠正”都将化为信任,所有的“安排”都会让位于陪伴。

我们和孩子也真正开始了对话。

03

愿力为灯,把光传下去

此次课程中,有一群曾被包丰源老师用心照亮的人,如今成了持灯者,默默为后来人引路。

来自广州的蔡学敏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带组组长,她看着组里的学员“学有所成”时,就像看着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在发芽:

有一位河南商丘的学员,因为暑假机票贵,又买不到高铁票,竟坐了一晚上硬座来上课,第一天上午就拉着她说“这课值了”;

还有一个爸爸是带着女儿休学的难题来的,第一天就感叹:“包老师怎么能把这么深的问题讲得这么明白!”

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回访电话里传来的这位爸爸的笑声:“现在看我闺女,怎么看怎么顺眼。以前总觉得她不听话,原来是我思想没转过来。”

本次公益课从两天一晚首次升级为三天两晚,来自广州的钟惠妮学长比任何人都明白这背后的心意。

包丰源老师说:“要让大家学得更系统、更透彻。”她便一遍遍与团队梳理课程环节,把“文件包”等深刻却实用的理念一点点揉进自己的分享中。

当她看到那位揣着离婚协议书来上课的北京学员,才第一天课后就红着眼睛对她说“我不离了”的时候;当她后来见到这位学员的公公婆婆也走进课堂,紧握她的双手说“谢谢你们救了这个家”的时候……

她知道,这一切的坚持都有了回响。

这份愿力,也同样藏在伍桂妹学长的点滴行动中。

在南宁课后分享会上,她分享到,在2022年时,自己还陷在人生的低谷里,孩子状况不好,是包丰源老师和心智家园带领着她和孩子慢慢走了出来。

从“被帮助者”到“服务者”,她心里揣着的,是“把这份光传下去”的念头:

提前半个月对接场地、餐饮,反复和50多位学长确认服务细节,甚至与家里约好“这三天别找我,我要专心陪学员”;

看到学员找不到餐厅,立刻上前引路;

听到学长说“某组学员情绪有点闷”,马上过去一起聊天,开导学员;

晚上学员在群里分享感悟,她再晚都会逐一点赞回应……

就像伍桂妹学长常说的:“我们当年在课程里得到的光,现在要变成照亮别人的灯。”

这份作为活动统筹者的热忱,这份不求回报的奉献,让这堂公益课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成了无数家庭重新找回爱与温暖的起点,这也正是心智家园一直以来最想守护的初心。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父母与孩子的共同修行。

透过这些真实的转变与分享,我们更加确信:“为人父母”的真正意义,并非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回归最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愿意直面内心的印记、觉察情绪的源头,爱的能量才会真正流动,教育也才真正开始。

愿我们在这场爱的修行中,不再被焦虑裹挟,而是彼此照亮、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