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气魄有多大?苏定方一万胜十万献俘昭陵,唐高宗:赦免......
引言:
公元649年7月10日,千古一帝唐太宗去世!
一个被定义为贞观之治的时代落幕了。
一个诠释了自由真谛,包容并蓄博大胸怀的帝王离去了。
唐太宗的离世,让大唐子民举国哀伤,也让无数生活在唐朝的外国人悲痛无比,原因无他,作为一个包容的帝王,他不分宗教、信仰、种族、经济差距,平等地对待了所有他治下甚至影响范围内的所有人。
这胸怀让他获得了天可汗的称呼,也让无数四方部族在知悉唐太宗去世后,痛哭流涕,甚至自残缅怀。
一:无数缅怀者中的异类。
但,再伟大的胸怀,也不一定能感化所有人。
唐太宗去世之后,依旧有野心家,拿起手中的刀剑,进行叛乱活动,而叛乱的主角,还是曾经深受太宗恩惠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
这阿史那贺鲁是西突厥室点密可汗五世孙。
在阿史那步真入唐后,西突厥可汗乙毗咄陆可汗,任命阿史那贺鲁替代阿史那步真成为了仅次于可汗的叶护,驻扎在多罗斯川(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上游),统御五姓部众成了西突厥的二号人物。
后续西突厥发生内乱, 乙毗咄陆可汗兵败逃亡吐火罗,唐朝册封乙毗射匮为可汗,新上任的乙毗射匮可汗,就派兵攻打了不服自己的阿史那贺鲁。
面对新可汗的进攻,阿史那贺鲁兵败逃亡成了无家可归之人!
随后这可怜的阿史那贺鲁,带着同情他的突厥三族数千人一起归附了唐朝。
眼见阿史那贺鲁穷途末路而来,唐太宗大气地选择宽慰优待不说,还任命他为讨伐龟兹的向导官兼昆丘道行军总管。
在出兵前的酒宴之上,唐太宗在嘉寿殿脱下自己的战袍,亲自披在了他身上,随后又提拔他为大唐的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跟随他的部众也都被安顿到了庭州莫贺城。
那一刻的阿史那贺鲁,感动得痛哭流涕,但这痛苦是假,不安分是真!
痛哭过后,有了大唐左骁卫将军和瑶池都督身份的阿史那贺鲁,立马就开始招收分散四处的部众,手下人马越来越多,这也为他后续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二:唐高宗平叛前的博弈。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之后,早已密谋多时的阿史那贺鲁再也按耐不住野心,预谋进攻大唐的西、庭二州,庭州刺史骆弘义得悉消息后,立马报告唐高宗。
老爹一去世就有人叛乱,让初登大宝的唐高宗愤怒不已,但不愿一上任就兴刀兵的唐高宗,决定派遣通事舍人乔宝明前往抚慰,指望能和平解决事端。
当时还在犹豫的贺鲁,看着唐高宗抚慰使,寻思良久后派儿子咥运入朝宿卫表达臣服。
唐高宗一看阿史那贺鲁做派,将他的儿子咥运任命为右骁卫中郎将,然后就让他回去了!
唐高宗指望能通过升官举措,让阿史那贺鲁安分守己,谁曾想这对父子,都是不安分的人。
刚被任命为右骁卫中郎将的咥运一回到突厥,就鼓动自己的父亲,攻取乙毗咄陆可汗的旧地,扩张实力之后,在行叛乱之事。
随后不久,背靠大唐的阿史那贺鲁,在千泉建立牙庭,自称沙钵罗可汗,统御十姓部众,经过一番征战,实力大为壮大,成了西突厥名义上的领头人。
三:唐军雪夜突袭,未尽全功。
成了西突厥可汗之后,阿史那贺鲁任命自己的儿子咥运率军侵扰庭州,掠夺数千人而去。
唐高宗一看,安抚之策无用,就派遣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担任弓月道行军总管,调集三万府兵并二万回纥兵迎战叛军。
出征前,庭州刺史骆弘义献策说:安抚中国要用信,驭使夷狄则要用权。
这话的意思是,安抚国民可以用信义为先,但对于夷狄则要更多使用权术去驾驭。
算是暗暗批驳了,指望靠安抚就能平乱的唐高宗,接受建议的唐高宗深以为然。
当时正值天寒地冻时节,阿史那贺鲁自信认为,唐军必定不会冒雪行军。
庭州刺史骆弘义看天气如此,谏言唐高宗说:天寒地冻时节,突厥人必定认为我们不敢进军,我们应该乘此机会急行军,将他们一举歼灭,如果等到春天,难保不会出变故。
况且我们这次发兵目的是诛杀贺鲁,其他那些寻求自保的反叛部落,如果我们不遏制,他们势必会跟贺鲁联手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