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普遍存在了几百年,寿命可以说远长于后面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这是为什么呢?
以宋国为例,宋国至灭亡时已传34君,享国829年;被宋国吞并的曹国,此前也活了559年。另一个被宋国灭的滕国,自公元前1046年立国始,已经存在了750年......
最典型的就是秦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得封诸侯国算起,至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已存在了549年,秦在统一六国成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后,只延续了区区14年。
其实主要是统治规模适度,管理半径适度,宗族统治体系成本低,效率高,风险小。
一个政权寿命无非是受内忧外患两大方面的因素影响。
内部因素方面,威胁政权存在的因素无非是宗亲,外戚,异姓上层权臣篡权,统治阶级内部政变内讧内乱内战,中下底层造反叛乱,天灾人祸导致政权崩溃。
外部因素无非就是外敌入侵和边患(包括诸侯兼并,王室讨伐,戎狄蛮夷侵略),来自外部势力的蚕食渗透策反分裂颠覆活动!
春秋战国诸侯国一般都是从西周甚至上古氏族贵族宗族贵族的氏族或宗族邦国自然而然发展而来,或因分封而来。
西周典型诸侯国的国家社会结构由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构成。
统治集团包括公室,贵族和国人阶层。
公室就是诸侯国核心统治家族和宗族,狭义上公室指统治家族本身,也就是初始国君直系后代嫡系大宗这一支,其余公子们会分封为卿大夫,成为公族。公室公族之外,还会有与国君一同分封到诸侯国的官族,包括周人同族和殷商旧族。如齐之国高二守,晋之翼九宗(怀姓九宗)等。这些官族就担任诸侯国的五正,构成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核心骨干力量,他们构成最简约的政权机构本身。
贵族包括卿大夫和士三大阶层,卿是是世袭罔替的官族,也就是世卿世禄,诸侯国早期领土很小,无需分封,是没有卿的,可能到了西周后期才随着军制改革产生了卿。在春秋早期在列国扩军扩土的新形势下,卿大量出现,在中后期主宰了列国政治,晋国甚至出现了六卿专政,三家分晋的情况。
大夫阶层是诸侯国早期的上中层官员宗族,因为当时当官都是以宗族为单位,任命一名大夫,国君授予其采邑作为禄食之地,安置其整个宗族,宗族就是大夫们的家政和采邑政权管理机构和执事人员,也是他们执行官职公务的主要人手资源。大的国家可能设置官署,会有基本的官吏和奴隶作为办事人员,但更多的情况可能是什么都没有,你自己承担担任官职和执行职权的全部行政费用。大夫的采邑开始是不能世袭的,只能终身享有或任职期间享有,去职或去世后国家收回重新分配。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上大夫开始世袭采邑,然后是中大夫甚至下大夫,中期以后出现了没有采邑领取俸禄或食邑的大夫。
采邑和食邑的区别是采邑是采邑领主直接统治的地方,是一级政权,对采邑土地和人口行使领主权力,可以征收赋役,任免家臣官吏,组织采邑武装,采邑领主对于采邑民众等于国君。
食邑则是衣食租税而已,没有行政权,只有租税征收权,没有其他权力,一般按土地区划单位邑,或田亩面积或户数计算。食邑租税也有由地方官府代为征收,再转交给食邑主的体制。
国家对你是包干制,给你一块地,你用地安置宗族家属,开发经营采邑的田地,收野人的赋役解决你自己家的禄食,全宗族的供养和担任官职的行政费用,以及为国家承担的军赋义务和对国君的贡献义务。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劳动力就是国家给你的报酬和事业经费。所谓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士由公室或卿大夫分赐食禄田,一般下士食一田,中士二田,上食四田。一田就是一个井田单位,方一里,划成九宫格,为田九百亩,可以分给八个或九个农夫耕种。若用殷商九一而助之法就是八夫各自耕一块一百亩的田,收成全部归农夫,中间一块公田,八夫共耕,收获全归领主。
若用周制彻法,就是九夫耕九块百亩田,收获的时候,由领主先从每人的百亩里各自彻取最好的十亩。在西周到春秋时期百亩大约年产在100-150斛(石),平均常年产量而言一夫耕可食七人,大约126斛左右。战国时代提高到了150石。
被统治集团则是当地土著居民,他们是以宗族村社为单位,以次级聚落形式分布的。他们要承担更大更重的义务。
诸侯国内部政权,社会和军事组织是一体化的,类似于后金的早期八旗制度,诸侯国的卿大夫士们既是朝廷的职官又是地方基层社区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也就是古典军国合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组织体制。
诸侯国的军队在分封初期大国三师次国二师,小国一师,伯子男国没有师只有旅,附庸以下卿大夫只有卫士而已。
西周后期军制改革,军开始出现,于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伯子男皆有师旅,卿大夫也开始组建采邑武装师旅或扩大族兵甲士规模。
春秋时期,各国持续扩军,晋国甚至出现六军后来为了尊重周王,改回三军六卿体制,但兵力并未减少,实际各级编制都成倍扩大了。其三军六卿与后金八旗体制类似。此时的军制与县制结合。晋国一个县被规划为一个万户人口的军制和行政单位,提供一百乘军赋,每乘军赋包括马拉战车和牛挽辎重车各一辆,配备三名甲士,七十二名徒兵,二十五名后勤杂役人员,一共一百人,编成一卒,对应社区为族。
春秋时期都是以车乘为计算兵力和国家实力的基础单位,称为军赋。这个每乘军赋的内容都包括了相应的土地,人口,社区,牛马,车辆,甲兵,士卒,粮草等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晋国这一个万户县大约于八旗一个旗的兵力。晋国在春秋中期拥有49个这样万户县,拥有兵车4900乘,最大可出动4000乘兵车。
这是一种军民合一,兵农合一的民军农兵体制。平常只有少数甲士和轮流征召服役者为脱产常备军,其余大部分人都是不脱产的预备役民兵。平时三时务农,一时讲武。战时应召服役出征。武器装备车辆由国家征收军赋实物统一制作保管在武库府库。牛马则放牧于国都郊外牧野区,战时调用。
总结一下,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所以长寿,这是因为:
1.西周分封建国初期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相对均势。
2.当时未开发土地广大,诸侯国点状分布,土地并不相连,各国之间有大片荒地和深林,诸侯国也就能控制国都和城邑附近的土地,直到春秋中期郑宋两国之间都有大片无人区。各国之间甚至一国之内都有蛮夷戎狄部族存在。卫国国君站在国都城墙上都能看见戎狄的聚落。诸侯国发展空间很大。这活不下去了,还可以找地方迁都迁国。
3.管理人口有限管理半径有限所以宗族为统治基础,管理成本统治成本最小化,内部化,权力高度集中在公室公族手里,即使有内乱内战也是内部人士争夺,肉烂在自己家锅里,不会影响政权存在,宗庙社稷仍在。
4.军事防御效率和镇压效率最大化。诸侯国君不是三年一换的流官,他们统治国家不大,距离基层很近,统治力度很大,可以最大限度汲取基层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其军事战斗力最大化,可将几乎全部资源转化为军事力量。国君就是本国最高统治者,有足够权力统治一切,自足应变。诸侯国的战斗能力不是流官治理下的郡县所能比的,因为诸侯失国真的会死全家甚至全族。
5.层层分封,进一步发挥了分封制优势,降低统治成本提升了本地资源转化为军事力量的效率。这种大小相制犬牙交错层层分封的贵族政治军事结构也有效的建立内部权力制约和平衡态势,相对长期的延长了政权寿命。直到内部因为扩张利益分配或继承权战争而失去平衡为止。
6.合理的国家规模,领土和人口规模,使得最高统治者权力可以直接统治的力度和效率最大化。一般而言,君主的权力在十步之外,千里之内。这个对于政权寿命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千里之内,国君可以迅速反应,对事变和情势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各种威胁和问题。
超出这个范围,在古代通信和交通技术不便,运输成本太高,集中权力集中资源集中兵力并长期维持的成本太高。后世大一统帝国,皇权不下县,不是他们不想下县而是秦汉已经证明了下县的成本太高了,无法长期维持负担。
无法长期排除地方势力发展壮大而后渗透夺权,架空流官势必难免。政权表面上在流官县令手中,实际都是在本地地头蛇黄老爷手里。汉代以后一个县不过几个官员几十个几十吏员上百数百至上千不等的衙役和民兵壮丁。完全丧失了郡县制初期一县出兵上万的强大气势。
诸侯国则没有这些问题,对于一个方千里的诸侯国可以建立战国郡县制那种古典军国一体化利出一孔体制国家,并且有效管制千里之内的郡县,发挥出战国七雄的战斗力。对于方百里的诸侯国那更不在话下了,公室公族可以直接统治到国人社区和野人村邑,统治到邻里各户,完全去除士族门阀豪强地主士绅中间商。
历史上这些诸侯国国内都是几百年的公族政治,别的异姓家族完全没有机会,或者只能作为封建附庸提供服务。在一个诸侯国和附庸采邑内,封建领主阶级是唯一的统治集团。没有民间富豪发展起来空间,直到诸侯国领土扩大和经济发展,才发展出了新的社会阶层,但在领主阶层相互兼并都最终形态秦国统一以前,政治权力主要集中在世袭的公族或卿大夫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之交士阶层才适应君主专制集权体制发展需要成为独立的官僚阶层。这种官僚体制一方面短期内强化了战时体制和战争能力,但统一之后立即就开始出现千里之外的统治效率问题,最后败给时间。
在内部新官僚士族门阀阶层崛起,大量蚕食国家基层权力,侵蚀国家的兵源税基,成为威胁和取代皇权,操控地方甚至朝堂实权的势力。宋代之后科举官僚士绅地主阶级取代士族门阀世家和豪强地主阶层成为社会国家主导政治力量,完全架空了皇权,明清号称君主集权专制体制达到顶峰,其实政权动员能力与国家实际资源存量之间存在巨大的差额,都落入士绅官僚地主阶级手里,他们才是天下真正的主人。谁当皇帝,当县官都得去拉拢黄老爷们。
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中央集权君主集权体制存在不可克服的统治能力统治效率的缺陷,严重影响君主政权的寿命。权力高度集中的同时,风险也高度集中到中央朝廷和皇帝本身,形成系统性风险,皇帝出了问题,那就是亡国之危。
所以秦始皇集中起来的权力,被赵高,胡亥,李斯三个人合谋轻而易举的篡夺了皇权,秦朝随之而灭亡。秦始皇花费十年时间,征服关东六国,陈胜吴广只用了一年就让秦朝全部失去了控制,三年秦朝就没有了。
如果秦始皇将关东六国故地分封给24个儿子,各带一二万老秦军户去关东统治,给老秦军户分配土地禄田,使他们成为职业武士集团。再把六国国君降封为公仍然当诸侯,全部迁徙到南方就封,各封百里之地,恐怕六国遗留势力就没法掀起大乱了。而胡亥赵高李斯也不可能轻易就将秦始皇全家子女妃妾都诛灭了!陈胜吴广出大泽乡走不了多远就会被附近秦分封的陈王所镇压。项羽也不可能族灭秦始皇九族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