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多年,有个问题总在我心里打转:公元 1644 年那阵,李自成的队伍打进北京时,崇祯帝在煤山歪脖树下自缢,身边就剩个老太监王承恩。想当年明朝多风光啊 —— 郑和带着几百艘大船下西洋,永乐年间京城外的粮仓堆得能撑十年,可怎么就落了个国破君亡的下场?不光是明朝,你再看:秦始皇扫平六国,修了万里长城,够威风吧?结果二世而亡;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长安城里外国人比现在北京的还多,可唐末照样遍地起义;宋朝更别说了,汴京城的酒楼晚上都亮着灯,GDP 能占当时世界一半,最后还是被金人、蒙古人逼得节节败退。这些曾经站在世界顶端的王朝,为啥都逃不过 “兴盛一时,转眼崩塌” 的命?真像老辈人说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那么简单?今天我就凭着这些年读的史料,跟大伙掰扯掰扯那些被忽略的关键原因,说不定能让你对朝代更迭有个新认识。
一提政治腐败,不少人都觉得是王朝快完了才有的事儿,可我翻《明实录》的时候发现,有些所谓的 “盛世” 里,腐败的根子早就扎下了。就说明朝嘉靖年间,表面看天下太平,可严嵩当首辅那二十年,京城官员想见他一面,门房先得要 “门包”,最少一百两银子。我算过一笔账,当时一个农民种一亩地,一年刨去本钱也就赚一两多银子,一百两得种上百亩地才能凑够。有个叫张翀的地方官,想调去京城当京官,把老家的田产全卖了,凑了三千两银子给严嵩送礼,结果严嵩就跟他说了句 “知道了”,官也没调成。后来抄严嵩家的时候,抄出三万多两黄金、二百万两白银,还有几千匹丝绸、几百间房产 —— 这些钱哪来的?还不是地方官一层层刮百姓的!
我在《明史・食货志》里看到,当时浙江一带的赋税,十年间涨了三倍,农民交不起税,只能把女儿卖去当丫鬟,自己逃去山里当流民,可京城的官员还在比谁的轿子更华丽,谁家里的厨子更会做菜。你说,这样的 “盛世”,不是在给自己挖坑吗?
权力斗争这事儿,比咱们在电视剧里看的还狠。西晋刚统一那阵,晋武帝司马炎要是能好好管管家里,也不至于亡国。可他死后,皇后贾南风为了掌权,先是杀了太子,又挑唆几个王爷互相打,也就是后来的 “八王之乱”。我读《资治通鉴》的时候,看到一段记载:河间王司马颙带兵打洛阳,路过荥阳的时候,把村里的粮食全抢光了,村民反抗就直接杀,最后村里只剩几间空房子,路边的树都被士兵砍了烧火。当时从洛阳到长安的路上,每天都能看到饿死的流民,有的孩子才几岁,就躺在路边哭着要饭,可那些王爷还在宫里喝酒,商量着怎么抢地盘。东汉末年更离谱,“十常侍” 那十二个太监,把朝廷当成自家买卖,三公这样的大官,明码标价三千万钱一个。有个叫崔烈的人,花了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上朝的时候汉灵帝还跟人说 “卖便宜了,该要一千万”。这些买官的人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刮老百姓的钱,把买官的成本赚回来。后来黄巾起义,老百姓拿着锄头就跟着造反,不是他们想反,是朝廷实在没给人活路啊!
很多人觉得王朝灭亡是因为没钱,可我查史料发现,有些王朝其实挺富的,就是钱没用到正经地方。中国古代靠农业吃饭,土地就是百姓的命,可几乎每个王朝到了中期,土地都会被少数人抢走。西汉末年,我在《汉书・王莽传》里看到,当时全国一半的土地都在豪强手里。南阳有个叫樊重的地主,家里有三百多顷田,雇了上千个佃农,佃农辛苦一年,收的粮食一半都得给樊重。有个叫陈留的佃农,因为那年收成不好,交不起租子,被樊重的家丁打断了腿,最后只能躺在破庙里,冻饿而死。我还看到过一份当时的户籍档案,颍川郡一个县,十户农民里有九户没有自己的田,只能租地主的地,有的甚至得给地主当长工,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起。你说,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王朝再有钱,又有什么用呢?
更可笑的是,土地被抢了,朝廷的税也收不上来。唐朝中期,均田制崩了之后,豪强把土地藏起来,不上报朝廷,朝廷能收税的地越来越少。为了凑钱养兵、给皇帝修宫殿,朝廷搞了个 “两税法”,可地方官又在两税法之外加了一堆税,比如 “青苗钱”“间架税”,甚至农民家门口种的树,都要按棵交税。唐僖宗年间,关东地区闹旱灾,地里连草都长不出来,可官府还在催税。我读《旧唐书・黄巢传》的时候,看到一段记载:当时曹州有个农民,家里没粮食,只能煮树皮吃,官府来催税的时候,他跟差役求情,结果被差役打了一顿,最后他把自己的孩子杀了,说 “与其让孩子饿死,不如我自己吃了”。就是这样,黄巢才起兵造反,他在檄文里写 “天补平均”,一下子就有几十万人跟着他。虽然黄巢最后失败了,但唐朝也被折腾得不行了。你看,不是农民想反,是朝廷把人逼到绝路了,这样的王朝,能不亡吗?
一说起民众反抗,有人就觉得是 “暴民作乱”,可我总在想,谁愿意拿自己的命去冒险呢?秦朝统一六国后,要是能让百姓好好过日子,也不会二世而亡。可秦始皇非要修阿房宫、修长城,征了七十万民工修阿房宫,五十万民工修长城,还有几十万民工去守边疆。当时全国总人口才两千万,差不多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要去服役。我在《史记・陈涉世家》里看到,有个叫吴广的民工,老家在阳夏,被征去渔阳戍边,走之前跟妻子说 “等我回来就给你盖新房”,结果再也没回来。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虽然是编的,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 多少男人被征去服役,最后连尸骨都找不到。这样的日子,老百姓能忍多久呢?
秦二世更不是个东西,他爹刚死,就接着修秦始皇陵,又征了几十万民工。民工们每天只能吃两顿稀粥,还得干十几个小时的活,稍微慢一点就被监工用鞭子抽。陈胜和吴广本来是押送民工的屯长,因为下雨耽误了行程,按照秦律得处死。陈胜当时就说 “反正都是死,不如拼一把”,结果几十个民工都跟着他反了。他们砍了木头当武器,举着竹竿当旗帜,才几个月,就有几十万农民加入。以前那么厉害的秦军,在这些农民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你说,秦朝是被陈胜吴广推翻的吗?不是,是被自己的暴政逼垮的!
明朝中后期的苏州机工罢工,也挺让人感慨的。当时苏州、杭州一带,有很多纺织作坊,机户雇机工织布。可朝廷规定机户最多只能有一百张织机,还对丝绸收重税。机户为了赚钱,就压低机工的工资,机工每天织十几个小时布,赚的钱还不够买粮食。万历年间,苏州有个叫葛成的机工,带头罢工,几千个机工跟着他,喊着 “要饭吃,要活命”,把官府的衙门都围了。虽然最后罢工被镇压了,葛成也被抓了,但这事儿也说明,老百姓已经忍不下去了。这样的王朝,怎么可能长久呢?
外部入侵与民族冲突:王朝的外部威胁有人把王朝灭亡怪到外敌身上,可我觉得,要是自己够强,外敌也打不进来。中原王朝一直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可真正亡国的,大多是自己先乱了。西晋末年 “五胡乱华”,匈奴人刘渊打进洛阳,把皇宫里的珍宝都抢光了,老百姓要么被掳走当奴隶,要么被杀。我在《晋书・孝愍帝纪》里看到,当时北方的汉人从两千万减少到四百万,很多地方都成了无人区。可要是西晋没有 “八王之乱”,把兵力都消耗光了,刘渊也打不进来啊!
北宋的灭亡最让人可惜。我读《东京梦华录》的时候,觉得汴京城真是繁华,街上到处是酒楼、茶馆,晚上还有夜市,人口超过百万,比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还大。可北宋的军队太弱了,朝廷重文轻武,士兵大多是流民,平时根本不训练,打仗的时候连武器都拿不稳。将领也没权力,打仗得听朝廷的命令,等朝廷的命令到了,战机早就过了。公元 1127 年,金兵打进汴京,把宋徽宗、宋钦宗都抓走了,宫里的嫔妃、公主也被掳走,受尽屈辱,这就是 “靖康之耻”。当时汴京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可朝廷却一心求和,还杀了主张抵抗的大臣。后来南宋建立,岳飞想收复失地,朝廷却怕岳飞功高震主,用 “莫须有” 的罪名把他杀了。你说,北宋、南宋是被金兵灭亡的吗?不如说是被自己的软弱和昏庸害死的!
思想这东西,看着软,其实影响挺大的。很多人觉得思想变革跟王朝灭亡没关系,可我觉得,当老百姓不再信朝廷那一套的时候,王朝就快完了。明朝末年,商品经济发展,老百姓的想法也变了。有个叫李贽的人,公然反对 “存天理,灭人欲”,说 “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意思是老百姓想吃饭、想穿衣,都是正常的,不是什么 “私欲”。这在当时可是大逆不道的话,朝廷把他抓起来,最后他在牢里自杀了。还有个叫黄宗羲的人,更敢说,他说 “天下是老百姓的,不是皇帝一个人的”,皇帝要是不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就有权力反对他。
这些想法不是凭空来的,是老百姓对现实不满的反映。当时江南的茶馆里,说书人经常讲李贽的故事,虽然不敢明着讲,可老百姓都听得懂。文人之间也偷偷传黄宗羲的文章,连普通的小商贩,都在议论朝廷做得不对。以前老百姓觉得 “皇帝说的都是对的”,可那时候他们会想 “皇帝要是不管我们的死活,我们凭什么听他的”。这种想法一出来,朝廷就没了民心。后来李自成起义,老百姓都跟着他,不是因为李自成多厉害,是因为老百姓觉得,换个人当皇帝,说不定能好过点。你看,思想变了,王朝的根基也就松了,灭亡只是早晚的事儿。
这么多年读下来,我觉得中国朝代更迭,从来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也不是什么 “天命”。那些曾经强大的王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忘了 “老百姓才是根本”—— 官员腐败,老百姓失望;土地被抢,老百姓绝望;王爷们争权,把国家折腾得不行;对外软弱,让老百姓受委屈;最后老百姓想法变了,不再信朝廷了,王朝也就完了。读历史不是为了看故事,是为了学教训:一个国家,只有官员清廉、老百姓有饭吃、军队能打仗,才能长久。这道理,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管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