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阳新:秋收图景焕新 千台智能农机“唱主角”

10月12日,阳新县稻田间的空气里弥漫着清甜的稻花香,41.8万亩水稻褪去青衫、换上金装,微风拂过,金色稻浪翻滚出丰收的

10月12日,阳新县稻田间的空气里弥漫着清甜的稻花香,41.8万亩水稻褪去青衫、换上金装,微风拂过,金色稻浪翻滚出丰收的序曲。与往年不同的是,田间少了人工弯腰割稻、肩扛背驮的忙碌身影,取而代之的是1000余台收割机轰鸣着穿梭稻丛,铁臂起落间,沉甸甸的稻穗瞬间蜕变为金黄的谷粒,顺着输粮管涌入等候的运输车——“机器换人”正以强劲动能,为阳新秋收按下“快进键”。

“以前收稻子,全家齐上阵,一亩地弯腰割、弯腰捆,忙到大半夜才能收完,遇上连阴雨,稻穗在田里发芽,一年的辛苦就可能打水漂。”站在自家稻田边,浮屠镇种粮大户李指针望着满载稻谷的车辆驶向烘干点,笑容里满是踏实。如今,新型联合收割机成了他的“好帮手”:一天能收30多亩地,效率比老机型提升10%,“过去要忙好几天的地块,现在几小时就能收完,再也不用跟天气‘赌输赢’了。”

让粮农更安心的,是全县31家企业组建的“烘干天团”,141台大型烘干机正开足马力运转,刚收割的湿谷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送入设备,经过精准控温烘干,原本带着潮气的谷粒很快变得干爽,直接装袋入库。“这141台烘干机,日烘干能力达3923吨,差不多能‘消化’近2万亩稻田的日收割量。”县农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农户靠天晒粮,遇上雨天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霉变,如今有了“烘干保障”,“晒粮难”“储粮愁”的老问题彻底成了历史。

智能科技的加持,更让农机作业“精准度”再升级。阳新县为千余台收割机加装了智能终端,稻穗高度、粮仓满溢程度、作业面积等数据实时回传至调度平台。“以前农机手作业全凭经验,偶尔会漏收、多损,现在平台能实时提醒‘哪里稻穗高要调整割台’‘粮仓快满了要及时卸粮’,粮食损失率从5%压到了2%出头。”工作人员点开调度平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清晰呈现着每台农机的作业轨迹,“精准调度不仅减少了损失,还能让农机‘不跑空’,作业效率又提了一截。”

这一切的背后,是政策与服务的“双向发力”。2025年,阳新县投入1002.822万元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目前已为548户农户的796台(套)农机办理补贴621.744万元,不少农户感慨“买农机有补贴,负担轻了,干劲更足了”。秋收前,县农机服务中心还组织了多场线上线下培训,从农机操作技巧到日常保养维护,手把手教农机手“用好机器”;同时协调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小农户对接,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服务,让零散的小地块也能享受到现代化农机的便利。

眼下,阳新县秋收进度已顺利过半,收割机与烘干机的“无缝衔接”让秋粮正以最快速度颗粒归仓。在抢收秋粮的同时,县农技人员也已带着检测设备走进田间,开展土壤肥力检测、病虫害预警,同步调配油菜、小麦良种,为秋冬播种做好准备。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到“科技护航”的现代化生产,阳新县以“机器换人”为抓手,不仅让秋收更高效、粮农更省心,更奏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强劲乐章,为全年粮食丰收筑牢了坚实根基。

来源:云上阳新 特约记者 张丕兴 通讯员 万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