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四年(1105 年)深秋的宜州(今广西宜山),一间简陋的竹屋中,黄庭坚正借着微弱的油灯,在一方残破的绢帛上题诗。寒风从竹缝中灌入,他却浑然不觉 —— 笔尖流转间,“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的诗句渐渐成形,墨色虽淡,却藏着历经半生贬谪的苍劲。这位六十岁的老者,望着窗外萧瑟的秋景,忽然想起四十年前在汴京与苏轼同游西园的时光:当时文人雅集,苏轼挥毫作《西园雅集图》,他则在旁题诗,墨香与酒香交织,满座皆叹 “苏黄同辉”。从分宁少年的 “书香濡染”,到汴京拜师的 “文坛初绽”;从编修《神宗实录》的 “严谨治学”,到贬谪黔州的 “诗风蜕变”;从 “山谷体” 的开创到 “书画双绝” 的造诣,再到晚年禅意的 “精神升华”,黄庭坚用一生的 “雅韵坚守”,在北宋群星璀璨的文化图景中,走出了一条属于 “山谷道人” 的艺术之路。他的诗文中藏着对艺术的执着,对友情的珍视,更有历经风雨却始终不变的 “文人风骨”,成为北宋文人雅韵与精神的独特象征。
分宁少年:书香濡染的 “艺苗初长”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 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的一个文学世家,黄庭坚降生。祖父黄湜曾任朝散大夫,擅长诗文;父亲黄庶是北宋著名诗人,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甚密,著有《伐檀集》。作为家中次子,黄庭坚自幼便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三岁时便由母亲李氏教读《诗经》,五岁能诵《楚辞》,八岁已能模仿父亲的诗风创作,被邻里称为 “分宁小才子”。
少年黄庭坚的艺术启蒙,离不开父亲的悉心教导。黄庶不仅要求他精读儒家经典,更注重培养他对诗、书、画的兴趣。有次黄庶带他拜访画家文同,文同现场画了一幅《墨竹图》,黄庭坚看得入迷,回家后便用木炭在墙上临摹,虽笔法稚嫩,却能抓住墨竹的 “挺拔之态”。文同得知后,特意送他一支狼毫笔和一方端砚,勉励他 “艺术之道,贵在用心”。这番话,成为黄庭坚一生追求艺术的准则。
分宁地处赣北,文风虽盛却艺术资源有限,黄庭坚为求精进,常常步行数十里向当地名士请教。十岁时,他听闻邻县有位隐居的书法家藏有王羲之《兰亭序》的摹本,便带着自己的诗作登门求见。老书法家见他年幼却对书法有独到见解,便将摹本借给他,还亲自为他讲解 “中锋用笔”“行气连贯” 的书法技巧。黄庭坚日夜临摹,不仅书法水平大幅提升,更从《兰亭序》的 “飘逸之美” 中领悟到 “艺术与自然的融合之道”。
治平三年(1066 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病逝,年仅十九岁的他便挑起家庭重担。但他并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料理家务之余,仍坚持读书、写诗、练字。他将父亲的《伐檀集》随身携带,反复研读,学习父亲 “质朴自然” 的诗风;他还收集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从颜真卿的 “雄浑” 到柳公权的 “刚劲”,逐一临摹,形成了自己 “兼收并蓄” 的书法基础。这段经历,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更让他在艺术上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熙宁元年(1068 年),二十一岁的黄庭坚赴京应试,却因 “诗文风格过于质朴,不符合当时浮华的审美” 而落第。但他并未气馁,回到分宁后,更加潜心研究诗书画,还创办了 “分宁诗社”,邀请当地文人一起切磋技艺。在诗社中,他提出 “诗贵意新,书贵骨劲,画贵传神” 的艺术主张,反对盲目模仿,强调 “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几年间,分宁诗社声名远扬,黄庭坚也因此在江南地区赢得了 “青年才俊” 的美誉。
汴京拜师:文坛初绽的 “苏门学士”
熙宁五年(1072 年),黄庭坚再次赴京应试,终于考中进士,被授予汝州叶县尉。赴任前,他专程拜访了文坛领袖苏轼。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杭州通判,刚回到汴京。黄庭坚带着自己的诗作《古诗二首》拜见苏轼,苏轼读完后,不禁感叹:“此人诗风独特,有屈原、杜甫之风,将来必成大器!” 当即收他为弟子,将他纳入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列。
在苏轼的指导下,黄庭坚的诗文创作日益成熟。苏轼不仅教他 “作诗要‘有意境’,忌‘无病呻吟’”,还带他参加汴京的文人雅集,让他结识了王安石、曾巩、米芾等文化名人。在一次雅集中,米芾现场作书,黄庭坚在旁观摩,米芾见他对书法有浓厚兴趣,便与他探讨 “书法的章法与气韵”,还教他 “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这次交流,让黄庭坚对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后来在《论书》中写道:“书法如行云流水,既要‘有法可依’,又要‘无法束缚’,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熙宁九年(1076 年),黄庭坚调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在任上,他一边教授学生,一边潜心研究诗文与书法。他对杜甫的诗作尤为推崇,常常反复研读《杜工部集》,学习杜甫 “沉郁顿挫” 的诗风与 “忧国忧民” 的情怀。他还将杜甫的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创作了《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等诗作,诗中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的句子,既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也展现出他 “以诗言志” 的创作风格。
元丰二年(1079 年),“乌台诗案” 爆发,苏轼因 “讥讽朝政” 被逮捕入狱。黄庭坚虽因官职低微未被牵连,却始终牵挂苏轼的安危。他多次写信给苏轼,安慰他 “坚守初心,必有平反之日”,还四处奔走,为苏轼求情。苏轼被贬黄州后,黄庭坚又多次寄信给苏轼,与他探讨诗文创作,两人的师生情谊在患难中愈发深厚。苏轼在黄州写下《赤壁赋》后,第一时间寄给黄庭坚,黄庭坚读后,写下《和子瞻赤壁赋》,文中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的句子,成为两人共同的人生感悟。
元丰五年(1082 年),黄庭坚调任吉州太和县知县。在太和县任上,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的诗作。《流民叹》中 “朔风卷地吹急雪,行人举头望城阙。城中朱门家,邀客醉金樽” 的句子,深刻描绘了流民的悲惨境遇,展现出他 “忧国忧民” 的文人情怀。他的诗风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被时人称为 “山谷体”。
编修实录:严谨治学的 “文人学者”
元丰八年(1085 年),宋神宗病逝,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保守派重新掌权,苏轼被召回汴京,黄庭坚也因 “学识渊博、诗文出众”,被召回汴京,任秘书省校书郎,负责编修《神宗实录》。
当时《神宗实录》的编修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神宗时期的史料繁多且混乱,需要逐一整理;另一方面,保守派与变法派对神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存在不同看法,编修过程中常常出现争议。黄庭坚上任后,制定了严格的编修流程:第一步,广泛搜集神宗时期的史料,包括宫廷档案、大臣奏疏、民间记载等,进行分类整理;第二步,对史料的真实性进行考证,查阅《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权威典籍,确保准确性;第三步,对历史事件的记载进行客观评价,不偏袒任何一方,坚持 “实事求是” 的原则;第四步,撰写 “编修说明”,详细说明编修的方法与依据。
在编修《神宗实录》时,黄庭坚发现书中对 “王安石变法” 的记载存在偏见,过于贬低变法的成效。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他不仅查阅了王安石的《临川集》、变法派大臣的奏疏,还走访了当年参与变法的官员,了解变法的实际情况。经过半年的研究,他修正了《神宗实录》中对变法的不实记载,客观评价了变法的 “积极作用” 与 “存在的问题”。他在《神宗实录编修说明》中写道:“编修史书,贵在客观公正,既要肯定历史的功绩,也要正视历史的不足,方能为后人提供借鉴。”
元祐二年(1087 年),黄庭坚升任著作佐郎,继续参与《神宗实录》的编修工作。在编修过程中,他还注重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编撰了《山谷内外集》《豫章黄先生文集》等著作,收录了自己的诗文、书法作品与学术研究成果。这些著作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成就,也体现了他 “严谨治学” 的学者风范。
元祐四年(1089 年),《神宗实录》编修完成,黄庭坚因 “编修有功”,被授予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在任上,他依然保持着 “严谨治学” 的态度,每天详细记录皇帝的言行,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他还将自己记录的内容与宫廷档案进行对比,确保记录的准确性,为后世研究北宋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贬谪之路:诗风蜕变的 “山谷道人”
元祐八年(1093 年),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变法派重新掌权,黄庭坚因 “编修《神宗实录》时偏袒保守派”,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在黔州(今重庆彭水)。
黔州地处偏远,气候湿热,生活条件艰苦,但黄庭坚并未消沉。他在黔州修建了一座 “摩围阁”,作为自己读书、创作的场所。在这里,他深入研究杜甫的诗作,将杜甫的 “沉郁顿挫” 与自己的 “清新奇峭” 相结合,诗风发生了重大蜕变。他创作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诗中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的句子,既表达了对贬谪生活的豁达,也展现出他 “以诗抒怀” 的成熟风格。
在黔州的三年里,黄庭坚还潜心研究书法。他临摹了大量的碑刻,尤其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怀素的《自叙帖》,从中领悟到 “书法的情感表达”。他的书法作品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度,《廉颇蔺相如列传》便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笔法苍劲有力,行气连贯,被后世誉为 “宋代书法的典范”。
绍圣四年(1097 年),黄庭坚被贬为宜州别驾,安置在宜州。宜州比黔州更加偏远,生活更加艰苦,但黄庭坚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他在宜州的一间竹屋中,继续创作诗文、练习书法。他常常在雨中漫步,观察宜州的山水风光,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他创作的《宜州见梅》,诗中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的句子,既描绘了宜州的梅花美景,也表达了他 “身处逆境却乐观向上” 的人生态度。
在宜州的日子里,黄庭坚还与当地的文人、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常常教当地的孩子读书、写字,向百姓传授中原的文化知识。他还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送给百姓,为他们题诗作画,深受百姓的爱戴。百姓们都称他为 “山谷先生”,还为他修建了 “山谷祠”,以表达对他的敬意。
艺满天下:诗书画三绝的 “文化巨匠”
黄庭坚在艺术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文与书法上,还体现在绘画上。他擅长画墨竹、怪石,主张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绘画作品注重 “意境的营造” 与 “情感的表达”,与苏轼的绘画风格一脉相承。
他的墨竹画《竹石图》,画面中几竿竹子挺拔向上,怪石嶙峋,笔法简洁却意境深远,既展现了竹子的 “坚韧之态”,也表达了他 “不屈不挠” 的文人风骨。苏轼看到这幅画后,评价道:“山谷的墨竹,不仅形似,更有神似,可谓‘画中有诗’。”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尤为突出,他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笔法苍劲有力,结构严谨,气势磅礴,被后世称为 “山谷体”。他的代表作《松风阁诗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笔法流畅自然,行气连贯,墨色浓淡相宜,展现出他 “炉火纯青” 的书法技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评价道:“山谷的书法,如孤松倒悬,危石欲坠,却又稳如泰山,堪称书法中的极品。”
在诗文方面,黄庭坚是 “江西诗派” 的鼻祖,他的诗风独特,主张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即借鉴前人的诗句,赋予其新的意境与内涵。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山水田园、民生疾苦、友情爱情等多个领域,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他的代表作《寄黄几复》,诗中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的句子,成为后世流传的千古名句,被收录进《唐诗宋词三百首》等经典选本。
黄庭坚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等都深受他的诗风影响,明代书法家文徵明、董其昌等也借鉴了他的书法技巧。他的诗书画作品被后世视为 “北宋文化的瑰宝”,收藏于各大博物馆,成为后人研究北宋文化艺术的重要资料。
千年回响:文人风骨的 “精神传承”
崇宁四年(1105 年),黄庭坚在宜州病逝,享年六十岁。他临终前,将自己的诗文、书法作品交给弟子,嘱咐他们 “将这些作品流传后世,让更多人了解北宋的文化艺术,传承文人的风骨”。他的死讯传开后,举国悲痛,文人墨客纷纷写下挽诗,缅怀这位 “文化巨匠”。苏轼在《祭黄庭坚文》中写道:“山谷之才,堪称天下第一;山谷之德,可昭日月。他的离去,是北宋文化的重大损失。”
黄庭坚的一生,是追求艺术的一生,也是坚守文人风骨的一生。他在艺术上的执着与创新,为北宋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逆境中的豁达与乐观,展现出了北宋文人的精神风貌;他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百姓的关怀,体现出了文人的家国情怀。
如今,在江西修水的黄庭坚故里,“山谷祠” 依然保存完好,祠堂内陈列着他的诗书画作品,供后人瞻仰;在重庆彭水的 “摩围阁” 遗址,游客们驻足于此,感受他当年的创作氛围;在广西宜州的 “山谷故居”,人们仍能看到他当年居住的竹屋,体会他 “身处逆境却乐观向上” 的人生态度。这些遗迹,不仅是对黄庭坚的纪念,更是对他 “文人风骨” 的传承。
黄庭坚的一生,如同一首悠扬的古曲,既有 “清新奇峭” 的旋律,也有 “沉郁顿挫” 的节奏;既有 “豁达乐观” 的情感,也有 “忧国忧民” 的情怀。他用自己的诗书画,为北宋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 “文人风骨” 的真正内涵。正如他在《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中所写:“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这种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的文人风骨,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为 “传承文化、坚守风骨” 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