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年轻人耳鸣高发,竟是刷手机、戴耳机这些习惯在 “搞鬼”

凌晨两点,23 岁的程序员小林摘下耳机,右耳里却挥之不去地萦绕着蝉鸣般的尖响 —— 这已是本周第三次被耳鸣缠上。如今在耳

凌晨两点,23 岁的程序员小林摘下耳机,右耳里却挥之不去地萦绕着蝉鸣般的尖响 —— 这已是本周第三次被耳鸣缠上。如今在耳鼻喉科诊室里,像小林这样的年轻患者正越来越多。数据显示,我国 30 岁以下人群耳鸣患病率已突破 20%,而医生们在问诊中发现,长期刷手机、频繁戴耳机这些日常习惯,正是诱发耳鸣的 “隐形推手”。

耳机的 “温柔伤害” 藏在音量与时长里。很多年轻人习惯在通勤时戴耳机听音乐,为盖过地铁噪音,常把音量调至 60% 以上 —— 这相当于电锯启动时的分贝强度。鼓膜在高频声波持续冲击下会出现细微损伤,而内耳的毛细胞更脆弱:它们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一旦被过度刺激,就会陷入 “异常兴奋” 状态,即便脱离噪音环境,仍会持续向大脑发送错误信号,形成挥之不去的耳鸣。更值得警惕的是 “耳机依赖症”:调查显示,超七成年轻人每天戴耳机超过 4 小时,连续使用 1 小时后,内耳血流量会减少 30%,毛细胞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就像水草在枯水期逐渐失去活性。

刷手机的 “无声侵蚀” 则藏在昼夜颠倒的节律里。深夜关灯刷短视频的场景已成许多人的生活常态,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打乱生物钟的同时,也让听觉神经陷入 “过度警觉”。人的内耳与大脑听觉中枢存在昼夜节律,本该在夜间进入修复状态的神经细胞,却因持续接收手机音频刺激而被迫 “加班”。更隐蔽的是姿势影响:低头刷手机时,颈椎生理曲度会发生改变,压迫椎动脉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就像给听觉系统的 “营养管道” 压上重物。临床中常见 “手机脖 + 耳鸣” 的组合症状 —— 当脖颈僵硬时,耳鸣往往会突然加重。

这些习惯的危害还在形成 “恶性循环”。耳鸣初现时,多数年轻人会用更大音量的耳机掩盖异响,或刷手机转移注意力,却不知这会让内耳损伤雪上加霜。26 岁的大学生小周就陷入过这样的困境:最初只是偶尔耳鸣,他反倒增加了戴耳机打游戏的时间,三个月后发展成持续性耳鸣,连上课时都能听到 “电流声”。医生指出,听觉系统的损伤具有累积性,就像反复弯折的铁丝,初期可能只是微小形变,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打破这个循环需要从习惯的细微处调整。耳机选择上,降噪耳机比普通耳机更能减少音量需求,而入耳式耳机最好换成头戴式,能降低对耳道的压迫;使用时长遵循 “60-60 原则”—— 音量不超过 60%,每次使用不超过 60 分钟,中间要给耳朵留 10 分钟休息时间。刷手机时则要避免 “暗光刷屏”,可打开夜间模式降低蓝光刺激,每刷 30 分钟就抬头活动脖颈,让内耳供血恢复正常。

耳朵里的 “嗡嗡声” 其实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当年轻人把耳机当成 “社交屏障”,把手机当成 “睡前伴侣时,听觉系统正在默默承受压力。与其等到耳鸣影响睡眠和工作才追悔,不如从现在开始给耳朵 “松松绑”—— 毕竟,能听见清晨的鸟鸣、街头的笑语,本身就是最珍贵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