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海底捞过夜”的相关话题获数百万曝光,有很多“特种兵式旅游”的大学生在海底捞搭起了“旅馆”。这个以服务闻名的火锅品牌,正在把这个现象变成一门真正的生意。
图源:小红书“海底捞过夜”话题
你没听错,“去海底捞过夜”不再是一句玩笑话。2025年8月,海底捞与洲际酒店集团合作的成都海底捞皇冠假日酒店宣布即将开业。
图源:洲际酒店集团(IHG)官网
这家坐落于成都武庙镇白金山水库旁的酒店,设有259间客房,不仅提供火锅主题房和送餐服务,还配备了恒温泳池、超千平方米专业儿童乐园及4000平方米会议空间。
海底捞-萌海科创农业生态谷项目效果图 图源:成都东部新区公众号
另一边,华熙生物则打造了全球首家玻尿酸主题酒店。客人入住可以使用含有玻尿酸的洗发露、沐浴露、护发霜、牙膏、洗手液等,品尝食品级玻尿酸饮用水,甚至体验玻尿酸主题艺术画。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关注。
图源:华熙LIVE·鱼洞·华熙玻尿酸酒店
除此之外,“喆啡酒店×大英博物馆DRAMA戏剧系列”、“亚朵×单向空间”、“梦百合0压酒店”等都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和热议。由此可见“跨界”已成为酒店业最炙手可热的流量密码。
从电竞酒店、电影酒店,到与博物馆、书店等联名的主题房,酒店似乎不再甘心只做“睡觉的地方”,而是争相成为一站式体验的目的地。
图源:喆·啡酒店
图源小红书:@Allen Yuan
差异化竞争:
一场基于用户深度洞察的“精准打击”
在如今高度同质化的酒店市场中,提供“跨界”创造独一无二的体验服务,也就避开了单纯拼价格、拼位置的战争。
但“酒店+IP”的跨界绝非简单的“1+1”物理叠加,而是一场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简单来说跨界酒店的成功不单是因为“跨界”这个动作本身很酷,而是其通过跨界的方式,更深刻、精准的满足了某一类用户的特定需求,从而赢得了市场。
当下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客群,已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住宿服务,而是追求个性化的体验,愿意为独特的主题和文化内涵付费。海底捞与洲际的跨界合作精准捕捉了“餐饮+住宿+娱乐”的复合需求,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图源小红书:@浪漫救星 @牛牛吃胖亿点点
@南海友谊南海城海底捞 @晨晨yasmin
再比如酒店×电竞精准击中了年轻男性游戏玩家的社交与电竞需求、酒店×亲子主题则解决了家庭出游“带娃累”的核心痛点,通过营造新鲜感和社交货币将“入住率”转化为“打卡率”,实现了盈利模式的创新突破。
网鱼电竞&酒店
皇冠假日×乐高悟空小侠主题亲子房
流量褪去后
谁又能真正 “上岸” ?
然而,喧嚣之下,有些酒店也是陷入了“为跨界而跨界”的误区。
比如早在23年飞猪×茅台推出的“酱香大床房”就引发群嘲,不仅被网友戏称为“茅房”,且在开售后一小时左右即下架。“这次捆绑很生硬,没有研发什么新产品,只是提供一次'占便宜'的机会——入住可以喝一瓶市场价比房间更贵的茅台,这似乎在挥霍品牌价值。”
图源:百度百科
这种缺乏内容深度和运营灵魂的“跨界”,用户只会觉得生硬,可以说是一次性的流量消耗品。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短期的“流量”转化为长期的“留量”。当游客拍完照、发完朋友圈,新鲜感耗尽之后,用什么让他们再次选择这里?是那本可以借阅的书,还是那场意犹未尽的互动戏呢?
长期价值
在于构建“生活方式生态链”
酒店业需明确跨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终极竞争还是要回归到内容运营的深度和用户体验的厚度,短暂的联名能带来爆点,但无法构建护城河。成功的跨界酒店,绝不止于表面的主题装饰
而是以“内容”为锚点,通过细分市场的深耕,构建出一个从住宿延展到生活方式的完整生态链。
与吴晓波频道合作的“亚朵S·吴酒店”就不止于摆放书籍,而是以书房为核心场景,植入精选书籍、财经主题沙龙,将知识付费内容转化为可触达的线下沉浸式体验,精准服务新中产商务人士对认知提升的需求,深化了情感连接。
紧接着以数据驱动和精细化运营,不断深化对细分市场的耕耘,根据音乐主题房点击率、书房空间停留时长等数据,实时调整IP内容植入策略,并反向推动供应链按需生产联名产品。“这种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使亚朵IP联名房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较标准房型高出22%。”最终成功将一次性的住宿体验转化为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服务,成为了某种“生活方式”的代言人,获得长期的价值。
图源:西安钟楼亚朵S吴酒店
成都海底捞皇冠假日酒店只是跨界浪潮中的一朵浪花,或许跨界酒店的比拼,上半场是流量和概念,下半场则是内容和运营。
当猎奇的洪流褪去,最终能留在岸上的,一定是那些用内容与用户建立了深层情感连接,真正将一种生活方式售卖给了特定群体的品牌。
海底捞能否成功将其服务基因植入酒店业态,将决定这场跨界是短暂的流量狂欢还是真正的体验升级。答案,就写在未来旅客的真实体验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