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禅的方式找自我,本质是把向外看的眼睛转回来,在自己心里找到定海神针,而不是跟着外界的评价和欲望乱转。
禅是怎么帮人发现自我世界的?禅找自我的逻辑很简单,核心是 “放下滤镜,直面自己”,主要靠两个方法:
不纠结 “好坏”,先看见 “真实”。禅不评判善恶美丑,是因为这些大多是外界定的标准。比如有人说 “瘦才美”“有钱才成功”,你跟着纠结就会迷失。禅会让你先放下这些标准,看看 “我本来是什么样”—— 比如我喜欢安静,不用逼自己变外向;我擅长动手,不用硬拼考试成绩,先承认自己的真实状态,自我的轮廓才会显出来。
在 “小事” 里锚定自己。禅不搞复杂的理论,反而重视吃饭、走路、扫地这些日常事。比如吃饭时专心尝味道,不刷手机;走路时感受脚踩地面的感觉,不胡思乱想。这些小事能帮你从 “焦虑未来、纠结过去” 里抽离,回到当下的自己。当你能在小事里稳住,就不会轻易被外界的风浪卷走,慢慢就知道 “我是谁,我要什么”。
我们的迷失,刚好和禅的逻辑反过来,主要是两个 “太多”:
外界的声音太多。手机里每天都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标准,比如 “同龄人都买房了”“别人的工作更光鲜”,你不停对比,就会把 “别人的期待” 当成 “自己的需求”,慢慢忘了自己本来想要什么。
对 “结果” 的执念太多。做一件事总想着 “能不能成功”“别人会不会夸我”,而不是 “我喜不喜欢做”。比如选工作先看薪资,不是看自己擅长不擅长;发朋友圈先想点赞数,不是看自己想分享什么。执念越多,越容易在没达到预期时焦虑,陷入不安的漩涡。
其实禅找自我,不是要你脱离生活,而是让你在乱糟糟的世界里,给自己留一块 “不被打扰的小地方”—— 可能是每天 10 分钟的安静,可能是做一件不图回报的小事。在这个小地方里,你不用扮演任何人,慢慢就能摸到自己的心跳,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