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当当网)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想起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故事显得荒诞、离奇,深挖下去却另有深意。
说实在的,看完这本书之后的内心是郁闷的,因为在这一个个的短篇小说里,粗粗看过无厘头,细看之下,却意有所指。所以,书的难读,恰恰就在于它背后的意有所指。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要真的读懂作者的内容,更多的是我们对于书籍内容的理解。
就像书籍介绍的那般,“《大眠》是杨好老师笔下的一组‘生活似梦非梦’的短篇小说集”,书中的人物来自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却从来不曾有过一个清晰的人物定位,他们出现在世界各地,出没于任何的时空,似乎在寻找些什么,却又仿佛在退缩。
而所有的这些人,都面临着一个困境:当我们处在一个讯息同步与共享的时代,却加速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隔阂。
所以,作者从时间、处境、意义、身份、出路以及我们的来处于归处,进行了各种可能性的探讨,在小说里用层层折叠包裹出很多个自我世界的角度,以此表达出这个时代的人们,内心的惶恐、惊诧、困顿、迷茫和无力,但又好像在试图寻找某种清晰与稳定。
至于能否找到,其实大多数时候,看的也是局中之人,是如何去突破内心的桎梏的。
(图片来源:当当网)
01世界在清晰中变得模糊
《大眠》的故事里,说是来自于一个巧合。其实想想,这天底下的很多事,都是很巧的。只不过,有些事是恰巧刚刚好,有些事是恰巧发现,所以不同的巧合就注定着会把事情的发展带往不同的方向。
来到一座城市,城市里高楼林立,楼与楼之间都长得差不多。想象当初为何来到这里,是本身就想来,还是因为谁来到这里。
而今,你还在这座城市,而当初那个支撑你来到这里的理由还在吗?或许你是因为某个人来到这里,所以在茫茫的人海中,是否会时不时地看到前面有个人和他长得很像呢?
大多数的人在日复一日里或许就麻木了,忙完了,也忘了当初为何出发的理由了。所以,年少时的鲜衣怒马少年,而今仿佛没法衣锦还乡,甚至有可能在另一座城市中迷失了自己。
那个曾经自己描绘好的世界,如今却渐渐变得模糊起来。
你是否也会如此呢?
这样的际遇,其实对于很多走出校园四五年的人来说,内心是经常有这样的感觉的。而类似的这些感觉,其实是来自于我们面对一成不变以及瞬息万变的心态调节。毕竟,这个世道就这样子,如果我们不能积极去适应这些变化,那么我们就会变得茫然与慌张。
那个你曾经幻想过的世界也会变得模糊起来了。
(图片来源:当当网)
02生活在接近现实时如同梦境
《逃逸线》里的故事,看着是来自于现实的一种写照。故事里的人们因为常年在海边工作,年纪大了之后都会患上风湿,所以他们只能在有太阳的时候出来晒太阳。
故事里除了有海城本地居民的故事,还有来这里工作的外地人,以及那个象征着没有生命力的“灰先生”。
从故事的描述看,讲述的其实是现实中的人们的故事,故事里有着许多人的悲欢离合,普通百姓为之奋斗的一生,以及最后一个人的一生的结局。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种人生,当我们站在“世界图景”的角度看,其实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如那些沙子一般,最终随风而逝。
都说人生如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人生的很多经历,有时候回过头想想,真的是像做梦一般。假如我们的人生有重启键,那么我们在每一次重启的时候,回过头看,愈发的像是我们每晚不同的梦。
所以,虚虚实实之间,我们的一生就如同白驹过隙。
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依旧不能忽视我们的价值。就像那个测量的站长,每天的工作重复、枯燥、无味,可是自从他来到这里,哪怕只有他自己,他依旧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他留下了很多重要的数据和记录。
对于我们很多普通人来说,也是如此。你可以觉得日复一日,但我们可以创造每一日的价值,这样,等到我们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们才能毫无遗憾。
而中间那些经历过的苦难,不用太纠结,不管多难的事情,到最后都可以被解决。回头看,也不过是梦一场。
03你渐趋模糊,而我却日渐清晰
所以,在虚实之间,在这些仿佛真实又仿佛虚幻的故事里,我们到底又在找寻些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刚踏上一条路的时候,目标清晰,方向明确,可是走着走着,人就有点慌了,总觉得不知道对不对。
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那些让我们产生怀疑的事情,我们便不会去思考,有些事到底是值还是不值,目标到底是选对了还是选错了。
大概人生的某一个时刻,我们就是在这种怀疑、反思以及痛定思痛中,才日渐明白,心中所求,到底是什么呢?
所以,当我们的方向感日趋模糊的时候,心中真正想要到达的地方,才日渐清晰起来。
也只有那日渐清晰的目标,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经历的事情多了,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意料之外,我们才能变得越来越冷静,甚至有时候会显得漫不经心。
因为事物发展的规律,造就了很多事情物极必反,反正不好到极致之后就会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你处在低谷,那么再怎么走都是在向上。
我想,处在那样的境地里,我们需要的就是一种重新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