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再谈“耳鸣”治法

耳鸣,这个话题总是被提起,原因是中老年人的耳鸣出现频率太高了。为什么会有耳鸣呢?在《黄帝内经》记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

耳鸣,这个话题总是被提起,原因是中老年人的耳鸣出现频率太高了。

为什么会有耳鸣呢?在《黄帝内经》记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蒙招尤。目冥耳聋。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张氏医通》有一段很好的论述,.....薛立斋云:若血虚有火,用四物加山栀、柴胡;若中气虚弱。补中益气加山栀、丹皮;若因怒便聋,而或耳鸣,属肝胆气实,小柴胡加芎、归、山栀;若午前甚者,阳气实热,小柴胡加黄连、山栀;午后甚者,阴血虚也,四物加白术、茯苓;若肾虚火动,耳中哄哄然,是无阴也,加减八味丸;肾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当坠气补肾,正元散下黑锡丹,间进安肾丸;肾脏虚风耳鸣,夜间睡着如擂战鼓,四肢掣痛,耳内觉有风吹奇痒,黄芪丸、四生散选用。顺接上文,薛立斋将耳鸣分类很细,但其用方仍需逐条列出,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薛立斋: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医学世家,其父薛铠任太医院医士。继承家学,通晓内、外、妇、儿等科,曾任御医、南京太医院院判,官至太医院院使。

早年补太医院院士,正德年间随兴王朱祐杬入京,后因治愈皇太后消渴症受嘉奖。学术上融合李杲脾胃学说与王冰、钱乙肾命理论,主张温补脾肾,创立“滋化源”治法,强调辨证求本。撰有《内科摘要》《外科枢要》等专著,其中《内科摘要》为中国首部以内科命名的医书,另校注《妇人良方大全》《小儿药证直诀》等古籍十余种。

临床首创隔蒜灸、桑枝灸等外治法,系统总结齿科诊疗经验于《口齿类要》,并开创伤科内治法先河。

坊间传闻薛立斋一生只用一方调治百病,说的就是薛氏活用“肾气丸”加减的故事。

他创造性提出:人像一个元宵辗转的花灯,全凭灯油足。灯油足则辗转快,灯油不足则辗转慢,灯油竭则死寂不动!故人衰在肾,人老在精,人病在气。而肾气丸内壮人体肾精气,堪称百病后期收功之方也!

他治虚必言阴虚,重视肝、脾、肾三脏。薛己所言之阴虚非单纯指津液、精血而言,而是泛指足三阴肝、脾、肾三经之虚。他说:“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

薛氏治耳鸣,提出一个很好的辨证思路,比如:“若午前甚者,阳气实热,小柴胡加黄连、山栀;午后甚者,阴血虚也,四物加白术、茯苓。”此辨证思路为初学中医者提供了很好的抓手。再看其他辨证方法依然有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