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死亡、税收和三星:一家企业如何绑架了一个国家?

韩国人一生逃不过三件事:交税、死亡和三星。三星,这个掌控国民生老病死的财阀帝国,既是韩国经济奇迹的推手,也是社会矛盾的根

韩国人一生逃不过三件事:交税、死亡和三星。

三星,这个掌控国民生老病死的财阀帝国,既是韩国经济奇迹的推手,也是社会矛盾的根源。

那它是如何从一个卖杂货的商号,崛起为能左右国家命运的庞然大物,与韩国国运深度捆绑的呢?

01

在韩国,超过九成的人出生到死亡全程都绕不开同一家大企业:三星。

网上曾有人编了一个段子:

有个韩国男士,从三星投资的大学毕业,顺利进入三星集团工作。拿到第一份工资后,他当即买了部三星手机。

接着,他找了个同样在三星工作的妻子,两人在三星新罗酒店办了婚礼,之后住进三星公寓,购置了三星空调、洗衣机、冰箱等一堆三星制造的家具,还都买了三星保险。

妻子怀孕后在三星医院产下宝宝,孩子长大后在三星开办的中小学读书。

等这对夫妻年老时,他们住进了三星养老院,离世后被送进三星医院的太平间。

然而这个段子并不是科幻片,而是韩国现实。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三星“统治”了一个国家?

回溯过往,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韩国还被美国称为“垃圾堆上的国家”,那时韩国的人均GDP还不到百美金。

同样,那时候的三星,也还只是一家卖化肥、做日用品的小公司。

而三星的创始人李秉喆却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抓住了时机,逐渐开启了三星的辉煌篇章。

02

李秉喆出身于韩国庆尚南道宜宁郡的大户人家,从小在私塾读书,10 岁进城读现代小学,后来去汉城(首尔)进修,后来还考上日本早稻田大学。

可惜因患病他只能学业中断回国。

之后他在1938年3月1日成立了“三星商会”成立了。

“三”在韩语意为大、多、强,“星”则是清澈、明亮、深远、永放光芒。李秉喆以三星命名,寄含着他对自己事业的希望和憧憬。

当时李秉喆和韩国总统李承晚政府关系走得很近,不仅不用交高额所得税,还能拿到国库拨款。

据说,李秉喆的父亲和李承晚是旧识,两人都曾是韩国独立委员会的委员。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李承晚在美国的护送下回国,李秉喆作为当地商界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二人关系得以续上。

李承晚当选韩国总统后,鉴于和李秉喆父亲的交情,对李秉喆极为赏识。李承晚政府将日本遗留在韩国的资产分配给与他们亲近的私营企业家,其中就有李秉喆。

李秉喆借此获得了大量低价的资产。此外,援助资金被用作低息贷款,也为李秉喆的商业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李秉喆凭借这些优势,三星在成立仅一年后便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在李承晚的支持下,三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韩国名列前茅的大企业。

那时的韩国颇为贫困,而三星商会财力雄厚,又有李承晚的庇护,在韩国市场上,没有企业能够与之相较。

战后的韩国,对生活必需品及建筑的需求极为迫切,李秉喆看准时机,投身日用品生产与建筑领域,从白糖、服装,到民房、政府大楼。

三星带着资本冲进各种行业,用“山寨+垄断”模式迅速取得了客观的市场份额。

据说,那会价格便宜的三星货堆满市场,韩国百姓想买点家电只能选择三星,所以也有人说,当时并非他们选择了三星,而是没有其他选择。

至 1958 年,三星已然积聚了超 1000 万美元的资本,这在当时可谓惊人,李秉喆已成为韩国首富。

在那时的韩国,施行着战时税收政策,个人所得税高达收入的40%,企业则更为离谱,需缴纳收入的50%。

众多企业难以盈利,然而三星却凭借与李承晚的特殊关系,不但无需纳税,还能获取政府的拨款。

当然,作为交换,三星得向李承晚及其官僚集团提供巨额的政治献金。

再到1960年,韩国政坛一片混乱,李承晚变得越发专制,引得民众怨声载道。

众多韩国百姓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游行示威。就连美国都对他不再支持,李承晚只得无奈地流亡到夏威夷。

李秉喆察觉到情况不妙,匆忙前往日本寻求庇护。

1961 年,作为陆军炮兵司令的朴正熙,发动了政变,进而当上了总统,从此,韩国迈入了长达 30 年的军政府时期。

那时,李秉喆认为自己或许再也无法回到韩国了。

但是朴正熙也认识到培养听话能干的财阀是推动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于是允许财阀继续发展并提供政策支持,所以他亲赶赴日本向李秉喆表示,只要他回来为新政权效力,过往之事一概不追究。

李秉喆当时能做出的选择并不多,他也深知朴正熙需要发展经济的人才,所以在当年年底,他重新回到了韩国,缴纳了一大笔“罚款”后继续带着三星高速发展,而三星也顺利过渡到朴正熙时期。

03

在朴正熙统治的韩国时期,军政府掌控着一切,经济方面更是推行高度集中的统制经济。

李秉喆清楚朴正熙和李承晚不一样,朴正熙手中有枪,可不是好对付的。

那个时候的李秉喆行事谨慎,不过在1963 年,朴正熙以政府之名控告三星物产,称三星生产的化肥有毒,这让李秉喆损失惨重。

李秉喆领会了朴正熙的意图,他的长子辞去职务,并上交了三星化肥。

此刻,三星物产仅剩下制糖与制衣的业务,最为盈利的化肥业务已然消失。

而朴正熙担任总统的时期,推行“出口导向”和“重化工业立国”战略,将电子产业定为国家级战略产业。政府提供了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并暗示会支持大企业进入。

对李秉喆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任务——紧跟国家战略是企业生存壮大的不二法门。

于是,李秉喆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崭露头角的电子工业,于 1969 年缔造了极具传奇色彩的三星电子。

而这也真正意义上开启了属于三星的高光篇章,直至今日,三星电子的收入依旧占三星集团百分之八十。

起初,如同三星过往做法一样,李秉喆依旧凭借着丰厚的资金,持续仿制国外的产品,并实施垄断。

虽然一开始,三星电子便受到了来自日本的强力压制。不过,三星电子虽然质量还比不上日本的电子产品,但其价格仅为对方的一半,对比下来性价比颇高,所以三星电子还是逐渐取得了更多的市场占比。

那时,在欧美三星的“山寨货”随处可见,“韩国制造”一度成为了“山寨货”的标签。

尽管如此,这也让三星从曾经销售杂货为主的公司,转型成了出口电子产品的公司。

三星当时靠家电组装赚了钱,但李秉喆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核心技术,永远只能做利润微薄的代工,受制于人。

而电子业务带来也利润,以及当时国际上对电子行业的重视,让李秉喆更加意识到这是他绝不能错过的时代机遇。

他断言:“半导体产业将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他想掌握未来科技的主动权。

1975 年,三星更是下了血本,从日本的三菱、索尼以及台积电等公司招揽了众多电子专业人才。

最初三星想通过技术合作引进,但美日巨头严防死守。三星只能通过“逆向工程”拆解分析国外产品,并高薪从全球(尤其是硅谷的韩裔工程师)挖角顶尖人才,这才搭建起最初的技术团队。

为了抢夺人才,三星不仅提供住房钱财,甚至还有很多政策上的诱惑。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人才招揽,三星正式告别了“模仿”,开始了它的“三星制造”。

渐渐地,三星集团具备了能与美日欧比肩的科技实力。

70年代至80年代,韩国将半导体视为战略产业,通过政策、订单和关税保护扶持企业。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和韩国政府关系亲近的三星无疑也获得了诸多支持。

多层助力下,韩国成为了世界上半导体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稳稳地站在了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上游位置。

当然,技术的开发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星半导体部门曾连续多年亏损,最严重时每天一开门就损失数百万美元。当时三星内部的反对声音巨大,就有人要求砍掉这个“无底洞”业务。

但李秉喆顶住压力,甚至动用三星其他盈利业务(如保险、金融)的利润来不断为半导体输血,几乎是用整个集团的资源来支撑一个未来的梦想。

04

1987 年,李秉喆去世后,那时三星的市值已经高达 1 万亿韩元。

而他选择将三星掌门人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李健熙。原因是其长子因过失辞职后另立门户;而二儿子则不成气候,已经跑去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