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何宇欣
在静谧的夜晚,当万籁俱寂,我轻轻翻开《以国家的名义——中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调查报告》的第四章“新家暴”,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人性深渊与光明交织的神秘之门。这一章,字字句句都如同锋利的刀刃,切割着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在震撼与痛心中,经历了一场关于爱、责任与人性的深刻洗礼。它不仅仅是对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揭露,更是一次对社会、家庭、教育等多重因素交织下人性扭曲的悲怆挽歌,让人在泪水中反思,在反思中觉醒。
震撼:“新家暴”——爱之扭曲的镜像“新家暴”,这一由儿童心理学家定义的冰冷名词,却蕴含着灼热的痛楚与无奈。它指的是未成年人对父母或亲属实施的打骂甚至暴力行为,如同家庭关系中的一枚毒刺,悄然无声却剧痛无比。书中开篇的几个案例,犹如一记记重锤,敲击着社会的良知与道德的底线。
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武汉地铁2号线的场景,亲眼目睹了那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在众目睽睽之下,疯狂地踢踹着她的母亲。她的双手插在上衣兜里,两脚却如同狂风暴雨般左右开弓,一次次狠狠地踹在母亲身上。母亲的脸上写满了无奈与伤痛,手里还紧紧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仿佛那是她对女儿无尽的爱与期望。而女孩的脸上,却只有冷漠与愤怒,仿佛她踢踹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
原因仅仅是因为母亲带她坐地铁下错了站。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理由,却成为了女孩爆发情绪的导火索。她连踹了母亲六脚,每一脚都像是踢在我的心上,让我痛得无法呼吸。甚至,她还从衣兜里抽出手,狠狠地推搡着母亲,仿佛要将所有的不满与怨恨都发泄在这个曾经给予她生命与爱的女人身上。
路人看不下去了,上前拦了一下。女孩却对路人怒目而视,那眼神中充满了敌意与挑衅,仿佛在说:“你们凭什么管我?这是我的家事!”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一个孩子,竟然对自己的母亲如此残忍与无情。
更令人意外的是,母亲挨了女儿的踹,竟一点儿也不生气,甚至还安慰女孩说:“没事,你别生气了,啊!”那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妥协,仿佛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对待,或者她认为,这是她作为母亲应该承受的。
女孩这才跟着母亲上车离去,留下了一地震惊与不解。这段视频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说:“这些孩子也太过分了!”更有网友痛心疾首地说:“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好好的孩子,为什么成这样了,这究竟是为什么?”
痛心:家庭教育的缺失,爱的错位与沉沦随着故事的层层剥开,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剖析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家庭根源。溺爱无度的爷爷奶奶,用物质堆砌起爱的假象,却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滋养;百依百顺的父母,以为满足就是爱,却不知无原则的纵容正在将孩子推向深渊;忙于工作、疏于沟通的家长,用金钱弥补时间的缺失,却不知孩子心中早已筑起了一道冰冷的墙。
张雪梅律师的那句“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和问题家庭”,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的黑暗,让我们看到,当爱变成无原则的纵容,当关心变成忽视与冷漠,孩子的内心世界便可能逐渐被阴霾笼罩,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爆发,成为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
“新家暴”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更是社会环境与个体成长相互作用下的复杂交响。书中提到的社会学家观点,指出孩子在暴力环境中成长易埋下暴力的种子,但案例中的孩子并未普遍遭受家暴,这提示我们,暴力倾向的形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社会竞争的压力、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网络信息的泛滥……这些因素如同无形的双手,悄悄塑造着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因此,解决“新家暴”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演奏一曲和谐、健康的成长乐章,让爱与理解成为孩子成长的主旋律。
希望:从绝望的深渊中寻找光明之路尽管书中充满了令人痛心的案例,但作者并未完全沉浸在悲观之中。通过佟丽华律师和张雪梅律师等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看到了法律援助和社会组织在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24小时法律帮助热线,就像是一盏明灯,为无数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点亮了希望之路。
这些实践告诉我们,面对“新家暴”,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更不能一味指责,而是要通过法律、教育、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帮助孩子走出心灵的阴霾,重新找回人性的温暖与光明,让爱成为他们最坚实的铠甲。
追问与期许,共筑爱的防线读完第四章“新家暴”,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追问:为什么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孩子们的心灵却如此贫瘠?为什么在爱的包围下,他们却选择了暴力与反抗?为什么我们明明付出了所有,却换不来孩子的理解与尊重?
这些追问,如同锋利的刀片,切割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内心。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新家暴”行为,是对我们教育方式、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我们人性、伦理的严峻挑战。
然而,追问之后,我们更应看到希望与期许。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星辰,他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在这片浩瀚的星空中为他们指引方向。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去爱护、去引导这些孩子,用我们的爱与智慧,为他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让我们以爱之名,携手共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没有暴力、充满理解与尊重的成长环境。让“新家暴”成为历史的尘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阳光下绽放最灿烂的笑容。这不仅是国家的名义,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使命。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得更好?为什么我们不能让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用爱与行动回答这些问题,共筑一道坚不可摧的爱的防线。
☆ 本文作者简介:何宇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湖北日报记者,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新闻作品多次荣获湖北省新闻奖一、二等奖。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