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着刘姥姥和众人到林黛玉的潇湘馆。
贾母看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 倚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好多人都认为,贾母此举是对林黛玉的格外关照。
理由很简单,贾母要更换的窗纱很贵重——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原也有些象,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凤姐儿道:“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贾母笑道:“你能够活了多大,见过几样没处放的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
如此珍贵的软罗烟,专门给林黛玉更换,确实能体现出贾母对林黛玉的呵护和关爱。
但是,贾母不仅给林黛玉更换过窗纱,还给第二个女孩子更换过,只不过,很巧妙很隐秘,好多人都忽略了。
贾母带人一路上游山玩水,吃饭后众人跟着到了贾探春的屋里。
在贾探春屋里,贾母同大家闲坐。其乐融融之际,板儿也很放松,不仅到处玩,还动手摸了贾探春的床帐,吓得刘姥姥连忙打了板儿。
在这种情况下,贾母没有过多表现,而是做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举动——
贾母因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了一回,说道:“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
贾母是要看梧桐吗?是,又不全是!
透过窗纱往外看,这是一种暗示——贾探春的窗纱也同林黛玉的窗纱一样,需要更换。
贾母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思?
因为她对贾探春比较认可。
离开之际,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对于贾母的暗示。王夫人和王熙凤自然心领神会,在两人的眼里,林黛玉的地位未必有贾探春的地位高。
贾探春虽然是赵姨娘所生,但是贾探春一直把王夫人当作母亲来看。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探春对宝玉说:“我只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辱亲女愚妾争闲气”那段故事也写的明明白白,探春说升了九省检点的王子腾才是她舅舅,赵国基只是贾环身边的奴才。
事实上,王夫人对贾探春确实好。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王熙凤曾经跟平儿透露过:
“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老东西闹的,心里却是和宝玉一样呢。比不得环儿,实在令人难疼,要依我的性早撵出去了。
贾母对贾探春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心知肚明,所以,在林黛玉屋里明确要求王夫人更换窗纱,在贾探春屋里,只是用一个举动就行。
贾探春为何会有这种待遇?
首先是出生的好,她的母亲是赵姨娘,父亲却是贾政。
尤其是贾元春对她格外看重,省亲结束后,单独安排她誉写大观园的诗咏;贾探春生日之前,早早就派了大监赏赐了礼物。
其次,贾探春很有才干。不仅王熙凤对她认可,王夫人对她也格外器重。
宫里的老太妃死后,贾母和王夫人入朝随祭期间,王熙凤病重,王夫人就让李纨和她一起管理大观园,后来增加了薛宝钗。
不过,精明的贾母这样做,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更妙的妙处——
软烟罗太贵重,单独给林黛玉更换,确实有些扎眼。那么,贾探春屋里,用暗示的方式,给贾探春也更换同样的窗纱,自己的做法就让大家无法挑剔了。
这样推测有道理吗?
贾母在薛宝钗屋里的表现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到薛宝钗屋里看了“雪洞”后,贾母先是批评了王夫人和王熙凤,随后又当众吩咐鸳鸯找自己珍藏的三件古董送给宝钗当摆件。
走了三个千金小姐的闺房,每到一处都有礼物相送,这不仅是贾母的大家风范,更是她的为人之道。
掩卷深思:真正高明的关怀,从来不是独宠专爱,而是雨露均沾;不是张扬施舍,而是润物无声。贾母深谙家族治理的本质在于平衡,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样的尊重,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重视,却又不会打破原有的秩序与和谐。
这种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无论在何种关系中,最可贵的从来不是偏颇的厚爱,而是周全的照拂;不是声势浩大的施与,而是恰如其分的关怀。唯有把握分寸、兼顾各方,才能真正构建和谐持久的情感联结。
那几扇被软烟罗重新装点的轩窗,最终都会随着贾家被没落而烟消云散。但贾母留下的处世智慧却历久弥新——最高明的关爱,是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独特,却不让任何人感到特殊;最深厚的照拂,是既能看到竹影婆娑的潇湘馆,也能留意梧桐细弱的秋爽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