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风吹草低见牛羊:右玉羊肉,品出塞北的醇厚与实在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流传千年的北朝民歌,勾勒出塞北草原最动人的画卷。而在晋北高原的右玉,这份诗意并非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流传千年的北朝民歌,勾勒出塞北草原最动人的画卷。而在晋北高原的右玉,这份诗意并非遥远的想象,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这里的草原没有呼伦贝尔那般辽阔无垠,却带着黄土高原与草原交界的独特肌理,起伏的草坡上,羊群如散落的云朵,在风的牵引下缓缓移动,孕育出右玉羊肉独有的醇厚滋味,也藏着塞北大地最朴素的实在。

右玉的羊肉,是被塞北的风与阳光 “养” 出来的。这里地处晋蒙交界,常年刮着干爽的季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凉爽。这样的气候,让牧草积累了充足的养分,沙打旺、苜蓿、野葱、沙葱等数十种野草肆意生长,带着泥土的芬芳与阳光的暖意。羊群不必圈养,只需跟着牧人的脚步,在山坡上自由觅食,渴了就喝山间流淌的清泉,饿了便啃食带着露水的青草。它们在辽阔天地间撒欢,肌肉在奔跑中变得紧实,脂肪却在干燥的气候里沉淀得恰到好处,没有一丝腥膻,只留下肉质本身的鲜嫩。

当地人说,右玉的羊 “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这话并非夸张。草原上随处可见的沙葱,自带一股独特的辛香,羊群吃了,肉质便染上了淡淡的清香;沙棘果落在地上,偶尔被羊误食,又为肉质添了几分微酸的清爽。正是这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让右玉羊肉从源头就带着 “实在” 的底色 —— 不依赖饲料催肥,不借助香料掩盖,全凭自然的滋养,长成最本真的模样。

在右玉,除了手把肉,右玉羊肉还有许多吃法,却都离不开 “实在” 二字。清炖羊肉,汤要炖得奶白,里面只放萝卜或土豆,吸饱了肉汤的蔬菜,比肉还要鲜香;羊肉臊子面,臊子要做得浓稠,大块的羊肉藏在面条里,每一口都能吃到肉,扎实得让人满足;烤羊腿,要烤得外皮焦脆,内里多汁,撒上简单的盐和孜然,一口下去,油脂在嘴里爆开,香得人直跺脚。无论哪种做法,都不追求花哨的摆盘,不依赖名贵的调料,只凭着羊肉本身的好品质,做出最接地气的美味,就像塞北的人,直爽、实在,不搞虚头巴脑的东西。

吃右玉羊肉,最好是在秋冬时节。窗外寒风呼啸,屋内炉火正旺,一群人围着桌子,手抓着羊肉,喝着温热的烧酒,聊着家长里短。羊肉的热气暖了身子,也暖了人心,那份醇厚的滋味,不仅在舌尖上,更在人与人之间的热闹与亲切里。此时再看窗外,远处的草坡早已褪去翠绿,露出赭黄色的底色,羊群或许已躲进圈舍,但那份从草原而来的实在与温暖,却通过一碗羊肉、一块手把肉,稳稳地落在了心里。

右玉羊肉,没有华丽的名头,没有精致的包装,却凭着塞北草原的滋养,凭着那份不掺假的醇厚与实在,征服了无数人的味蕾。它就像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沉默而坚韧,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最真诚的美好。当牙齿咬下那一口鲜嫩的羊肉,尝到的不仅是肉的香,更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风情,是天地馈赠的纯粹,是人间烟火的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