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不知道年轻的朋友听过没,一首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一首是《达坂城的姑娘》。这两首歌曲的作者,就是王洛宾。
王洛宾一生活了83岁,人生可谓是非常传奇。民国时期的青海王马步芳(就是那个残害革命志士的马步芳),视他为知己,后来的文青作家三毛,爱她爱得死去活来,而王洛宾本人,除了音乐上的成就之外,也是风流多情,情人众多。他一心向往欧洲巴黎,却在中国西部挥洒了自己一生的年华。
王洛宾被人称为西部歌王,作品充满西域风情,形象潇洒不羁,喜欢戴个维吾尔族的花帽,很多人就想当然的以为他是新疆人,甚至是少数民族。其实他是个正儿八经的北京汉族人。

1913年12月他生于北京一座瓦灰的四合院。祖父是浙江人,卖茶叶蛋的.后来到北京。从那一代起,王家就成了京城里的平民百姓,在东城根有了几间自家的平房。
他的父亲曾在天主教堂里做事,父亲天赋好,不会说英语,但却学会了抄写英文,练就一笔流利的英文字,抄写速度快,而且准确,深得教堂里的神父赏识。在那个文盲遍地的时代,凭借着这门手艺,在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做了录事,专职纱写英文讲义。给洋人做事,薪俸不薄,其家境按当时水平,算得上是小康之家。
这让我想起姜文说,他父亲就因为认识一些药品的英语名称,在部队里就很吃得开。由此看出,在那年头,知识真的就是财富。
王洛宾中学时读的是教会学校。教会学校要唱赞美诗,参加了唱诗班的王洛宾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歌喉好,音色美,被神父指定为星期天做弥撤时唱诗斑的领唱。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少年时期的音乐启蒙。
美好的初恋1930年,17岁的王洛宾考入了北平师范学校音乐系。当时正是风起云涌之际,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新文化浪潮的冲击.北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导,北平、上海等大城市成立了各种音乐社团,逐步建立起我国最早一批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王洛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北平师范大学专修音乐的。此时的音乐教育是参照欧美的音乐教育体制设置,主要以传授西洋音乐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
师资阵容也是非常强大,基本上是西学归来者和外籍教师。王洛宾的声乐老师是俄国女高音歌唱家,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姑姑。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本可以像其他俄国皇族一样在法国过悠闲的上流社会的生活,
她却更珍惜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价值。
她的丈夫曾经是俄国将军.后在东北做事,所以她也来到了中国。她的生活态度对青年王洛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她很看重王洛宾的才华,经常在自己的家里对王洛宾进行单独训练。她认为师范大学是培养中学老师的,并不是培养艺术家的地方,她告诫王洛宾,一定要去巴黎。只有经过那里的训练.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这也是为何王洛宾一门心思想去巴黎的原因。但是,曾经热烈地向往赴欧洲留学巴黎、虔诚地膜拜西洋音乐的王洛宾,没有走出自己的国土,相反却沉浸在广袤的西北乡土,用丰富的民间养料,用大西北高原炽热的阳光和干百年丝路花雨铸造了艺术生命的辉煌.走进了世界各国最高贵的艺术殿堂,赢得了海内外的中国“西部歌王”的大名。
大学期间,王洛宾结识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在青年会举办的救灾义演会上,北平艺专的女学生杜明远要表演芭蕾舞,需要找一个人伴唱。王洛宾的一个好基友找到了他,问他愿不愿意伴唱,王洛宾欣然同意。
演出就得排练。排练那天,王洛宾见到一个女子身着花呢外套,荷色裙子.脸颊丰满,笔尖轻盈、耳廓可人。一双眸子笑起来更加动人,辫子弯弯地搭在她的丰满的鼓起的胸陷上。因为赶路,脸颊涨得红红的,显得非常俏丽。
王洛宾被姑娘的美惊呆了,这个姑娘就是杜明远。
杜明远是开封一个开明富绅的女儿,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洋绘画。因为性格开朗活泼.她还在学习芭蕾舞。那年头很多人都还没听过芭蕾舞,更不要说学习了,王洛宾对她几乎是一见钟情,后来的演出也非常很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本来王洛宾的好基友是喜欢杜明远的,之所以几人合作,就是为了给自己制造机会。当时定的是姑娘跳舞,好基友钢琴伴奏,王洛宾伴唱,令人没想到的是,竟然被王洛宾截了胡。后来那个好基友终生未娶,不知道是不是始终无法释怀。
深受马步芳赏识王洛宾毕业后到1937年,一直在北京几所中学任音乐教员。
1937年,王洛宾本来打算前去欧洲巴黎留学,未曾想母亲突然逝世,加之七七事变,只好作罢。
七七事变爆发后,工作的学校要开始日式教育,已经当子三年中学音乐教师的王洛宾不愿意留在北平为日本人工作。就准备到河南开封去寻找自己的小女友杜明远。杜明远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没多久就回到了开封,多年未见,不知她过得还好否。
让王洛宾没有想到的是,杜明远的父亲杜继增不仅是是一个富绅,还是中共党员,早在1926年就入了党。此时正变卖家产,资助抗日。为了让女儿有个依靠,杜父给他们简单办了婚事,让他们去后方。为了路上方便,让社明远与王洛宾以兄妹相称,给杜明远起名洛珊。拿着杜老先生结的五块大洋,这对新婚夫妇一起上路了。

他们一路向西,先是到了西安、临汾等地,期间王洛宾还参与了丁玲组织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这个时候,王洛宾与杜明远产生了分歧,她想参加革命大学继续学习,而王洛宾只想着工作。好在还是新婚燕尔,分歧总还能解决。
插个题外话,在西安的时候,王洛宾目睹了作家萧红和端木蕻良的私情,而当时萧军去延安出差去了。
后来王洛宾准备与从延安回来的萧军准备去新疆,当时新疆督办盛世才请求延安派人到新疆组织剧团。萧军拿着一百多块钱的版税跟王洛宾、杜明远等人,出发了。途中王洛宾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西北民歌的魅力,也让他萌发了弘扬西北民歌的念头。
他们到了兰州之后,才得知新疆督办盛世才拒绝他们几个人进疆。他们只好决定留在兰州,以文艺为武器进行宣传鼓动,唤醒民众抗日救国,支援前线。王洛宾和杜明远,也加入了西北抗战剧团。
1938年夏天,王洛宾在陇南的集市上受到马帮汉子的歌曲影响,创作出了《康定情歌》。后来慰问新疆过来的车队其中有个司机唱了个歌曲,王洛宾浑身机灵了一下,这是他完全没有听过的。几经周折,他把那首歌曲改编了一下,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达坂城的姑娘》。歌词简洁欢快,传唱度很高。在当时就引起了较大的轰动,一直流传至今。
后来张溥杰在一个九十年代台湾的综艺上唱这首歌,把达坂城写成了大阪城。把我恶心的要命。
西北抗战剧团半年时间走由了甘肃的山山水水,也到了青海许多地方,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演出,
左翼文化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引起了国民党第八战区负责人的恐慌。
1938年11月,国民党兰州当局决定解散西北抗战剧团,把剧团演员编人国民党第八战区演剧队。剧团里只有两三个人接受了改编,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离开。
王洛宾和杜明远决定去青海,因为以前在青海演出时,得到了省主席马步芳的赏识。
当时王洛宾入乡随俗,戴着小白帽、留着小胡子,让马步芳误以为他是回族小伙,也给马步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马步芳还派人告诉王洛宾随时欢迎王洛宾到青海工作,并给留下了联络方式。
剧团解散之后,王洛宾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到青海西宁。马步芳让王洛宾担任回民中学任音乐老师,杜明远在女师当美术老师。
令王洛宾没有想到的是,当时青海所有学校都没有开设音乐课,因为西宁市的居民以回民最多,而伊斯兰教教规禁止歌舞。如此一来,王洛宾这个音乐老师就成了闲差。
百无聊赖之际,王洛宾写了首《穆斯林青年进行曲》,旨在鼓动穆斯林青年与日本侵略者斗争。
马步芳对这首歌曲十分喜欢,但是碍于教规,哪怕他是省主席,也要得到教长的批准才行。马步芳让王洛宾先教会学生唱,然后请教长到学校来审查。
教长听学生在王洛宾的指挥下唱了两遍后,又把歌谱歌词认真研读了一遍。这才批准这首歌可以唱,也是从那时起,青海的学校才有了音乐课,当然不叫音乐课而根据穆斯林的习惯,叫”念歌”课。
随后,在王洛宾的组织下,青海成立了抗战剧团和儿童抗战剧团,有没多久马步芳委任王洛宾当青海干部训练团音乐教官,让他教地方官员都学唱砍。青海抗战剧团在各县演出,在西宁城里还经常组织民众歌咏比赛。一时间西宁城里一改过去的沉寂和刻扳,有了勃勃生气。
也就是在青海的时候,王洛宾结识了藏族姑娘卓玛,也写下了后来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儿遥远的地方》。王洛宾和卓玛一起看电影,一起早出晚归的出去采访。与此同时,他与杜明远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
杜明远到青海不满一年就要走,她不愿意再待在西宁,想回兰州去。西宁太闭塞了,没有电灯也没有娱乐活动,简直像荒漠。而且杜明远一直感到不适,有高原反应。(张溥杰)
而王洛宾只顾忙着在外奔波,四处采风演出,很少在家,杜明远自然感觉孤单。她去意已决,要回兰州。
去,是两个人一起去的;回来,是王洛宾独自一人回来的。对王洛宾来说,感情遇到了挫折。
后来有传言说,杜明远在兰州有了相好,还是原来同一个剧团的同事。1941年3月,王洛宾决定去兰州看看。
事情如传言一样,杜明远也决心要选择相好选择与王洛宾离婚。原本要和情敌打一架的王洛宾也冷静了下来,接受了现实。
就在王洛宾准备回青海的时候,他被兰州军统特务盯上了。在被审问之后,被投到了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的秘密监狱。
在青海西宁,王洛宾请假回兰州一去不返,引起了很大的展动。首先是他工作的单位到处找他,怎么去了两个月还没有回来。
后来经马步芳到处打听才知道他被军统特务绑架,被关在兰州沙沟监狱。马步芳气得吹胡子瞪眼,毕竟当时王洛宾在他手下当差。
马步芳亲自给甘肃省主席谷正伦打电话,让他放了王洛宾。谷正伦说王洛宾是共产党要犯,军统特务不归地方管理,他也无能为力。

马步芳
青海当地的进步人士到省政府去请愿,要求出面营救王洛宾,.结政府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青海驻兰州办事处得到马步芳的指示,十分卖力的营救王洛宾,甚至为了能和谷正伦拉上关系,不惜让办事处官员的太太请谷太太打麻将,故意输钱。为此,马步芳花了不少银子。
1944年5月,被关押了三年的王洛宾,终于出狱了。没多久王洛宾得知,自己被捕,的确是和前期杜明远的情人有关,当时她的情人就在军统工作。
回到西宁,马步芳亲设酒席压惊。在席上,他说:“现在,全国各处都在唱一个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王教官为我们青海省争来的荣光。我要让他们都知道,我青海省有一个王洛宾王教官!”
王洛宾自然对马步芳的知遇之恩充满了感激之情。
与三毛的一段情愫王洛宾与三毛的结缘,是由于台湾报纸的几篇文章对于王洛宾的介绍,三毛萌发了对王洛宾的好感。
1990年4月16日的午后,王洛宾独自一人,坐在钢琴前修改歌词和曲谱,一位陌生的女士,披着长发,出现在王洛宾面前,她就是三毛。
当时三毛参加台湾一个旅行团,赴敦煌、吐鲁番游览。来到乌鲁木齐,只是为了搭乘东返的飞机,有半天的停留时间。旅伴们都去参观这座边疆城市了,三毛却径直找到了王洛宾的住所。
王洛宾这时还不了解三毛,只听说是个名气很大的台湾女作家他对三毛简单地讲述了自己的歌曲和经历,三毛也十分坦白地讲了她和荷西的感情。

三毛搂着王洛宾
两人一见如故,聊了许多话题。三毛情愫暗生,临走时把自己所住的宾馆的名字和房间号留给他,并且要求他能够去看她。(张溥杰)
第二天傍晚,王洛宾如约前去,三毛问王洛宾对她的印象。王洛宾说:“第一个印象.是西部女牛仔,继而变为秀发女郎,最后的原形是真正的女作家。”
临走时,三毛执意送王洛宾下楼,并告诉他明天将随旅行团经四川返回台北,秋天一定再来。还让王洛宾回去就给她写信,这样她到台北时就可以收到了。

两个人后来也真的书信往来,短短的3个月,往来6封信件。三毛想要给予他更多的快乐与温暖,要去陪伴他。
王洛宾虽然感觉到了三毛炽烈的感情,但他还处于犹豫、徘徊的状态,毕竟他们之间有那么大的年龄差距,毕竟他们会面对很多的舆论压力,他也没有足够的信心给予三毛幸福。
他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
之后,王洛宾延缓了写信的日期。三毛急匆匆去信,责怪王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1990年8月23日,三毛再次来到乌鲁木齐。原本以为只是私人行程的三毛,没想到这次竟然有电视台在场。当时新疆电视台正在拍王洛宾的传记片,听说三毛要来,便跟着去了。与此同时,他们策划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让三毛十分反感,不肯下飞机,王洛宾只好到机舱里好说歹说把三毛接了下来。
看在王洛宾的面子上,三毛虽然十分不快,但还是隐忍了。她在王洛宾家住了下来,为此王洛宾专门买了一张小席梦思床,新被褥,一张书桌,一盏台灯。
不料第二天,电视台的人又来了。还让三毛配合演出一些场景跟一些动作,为了王洛宾,三毛只好选择继续隐忍,用她的话说,怀疑自己被绑架了。
但是矛盾还是始终存在,三毛想要安静,可王洛宾家的访客络绎不绝,而且好多都是奔着三毛而来。三毛想要他能多陪陪她,可他总是早出晚归,还拍着自己的记录片。三毛炸毛了,随即搬到了宾馆去住,没多久就飞回了台湾。
在宾馆住的时候,王洛宾去看她,又带了好几个人。三毛当众抱着王洛宾说,我就要你一个。
哎,没想到写出那么多情歌的王洛宾,竟然也如直男般不解风情。三毛在这里待了九天,却成为两人人生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1991年元月5日,三毛在台北医院自缢身亡。王洛宾得知消息后喝了很多的酒,并且醉了。王洛宾为三毛写了一首恋歌《等待》,并把三毛给他的最后一封信贴在一张撕下来的杂志封面上,用笔重重地画写着:
忏悔吧,忏悔安慰不了他人在天之灵,实际上忏悔只是在责备自己。